来自 国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来源:中国日报

昨晚,蔡英文再次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不论民进党昨晚的庆祝现场多么热烈,不论国民党的收尾仪式如何煽情,这次选举的结果并未改变一些宏观趋势的总体走向。尽管如此,四年一次的选举依旧为台湾局势做了一次体检。理解这次选举,先要看清它的背景。

这次选举的宏观背景是美国对华实施全面遏制。

中美关系一直是影响两岸关系走向的最大外力。这届美国政府对台军售创下历史新高,通过所谓《国防授权法》、《台湾旅行法》,为台独势力撑腰的意味不言而喻。考虑到华盛顿与台北之间的特殊关系,这届选举支持蔡英文连任符合美国的战略需要。

果不其然,蔡英文今天一早就邀请了美国驻台北的外交官当面表达了谢意,并提出希望继续加强美台关系,意味深长。

另一个来自美国的影响是,中美贸易战客观上让台湾地区坐收渔利,去年对美贸易大涨两成左右,有效消解了蔡英文当局疏远大陆给台湾经济带来的影响。

这次选举的中观背景是香港局势。

由美国直接指使的香港反政府游行持续了半年多,并且没有就此作罢的迹象。蔡英文借机妖魔化“一国两制”原则,收留香港暴乱分子,喊话国际社会力图把台湾塑造成“自由土地”和“民主堡垒”。考虑到2018年年末台湾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大败的惨淡,香港局势在过去一年帮助民进党扭转局面功不可没。

这次选举的微观背景是岛内形势的变化。

蔡英文的台独意图在去年年末强推所谓《反渗透法》后变得肆无忌惮。这部法律不仅给行政当局认定“渗透分子”的权力,而且赋予其相当的惩处“渗透分子”的裁量权。类似滥用公权力清除政治异己的做法在过去四年并不少见。

此外,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和派系抵牾也客观助推了蔡英文的连任。在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合力的前提下,国民党依然能获得三成左右的选票,实属不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待蔡英文的连任,脉络就会清楚很多。某种程度上,这次大选结果是内外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台独”势力操纵选举,蒙蔽了台湾民众,尽管这种意图和行为都显而易见,但却不能单独成为做左右选举结果的唯一要素。

这次大选还提供了几个观察台湾局势变化的新角度,比背景更值得关注。而且这些变化的孕育和未来走向都离不开岛内和国际环境要素的改变。

首先,民进党的年轻化值得关注,相比之下国民党的老态也是显著的。从选民年龄结构和党员构成看,民进党的新鲜血液储备和选民基础在可持续性上都优于国民党。

考虑到台湾使用的“去中国化”教材和泛绿化媒介生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本土意识觉醒与西方世界观的培养交织在一起。民进党所谓的“台湾民主”为这两种思潮的扭结提供了舞台和出口。对台工作必须考虑到这个变量,与时俱进。

其次,在大陆投资占台湾对岛外投资的比例从2010年的84%锐减到目前的30%。尽管每年大陆与台湾之间人员往来依然数以百万计,但随着大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上移,特别是近几年民进党的种种阻挠,两岸的经济关联度正在式微,这是决策者必须正视的现实因素。

最后,随着美国把中国的角色从合作伙伴调整为竞争对手,美国在影响台海形势的作用将变得更加突出。

不仅如此,就像美国借机炒作香港、新疆、西藏等议题一样,未来在中国军事力量突破第一岛链之后,美国有可能把这三地与台湾一起转变为长期可资利用的遏制中国崛起的“四颗定盘星”。

因此,台湾这次选举结果完全在意料之中,只是佐证了整体地区和国际走势的方向。考虑到台湾在中美之间的特殊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目前所处的复杂敏感的调整期,台湾的泛绿倾向将在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

但只要中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特别是中美新型关系模式的确立,(中美在合作中求发展依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台湾最终将向钟摆的另一侧校正位置,台湾民众也终会意识到台湾不可能永远做美国“不沉的航母”;兄弟之间,容不得外人插手,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李洋)


()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