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制度保障(权威访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如何准确地理解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对此,记者专访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
记者:对于四中全会精神,要从哪些方面和维度来理解、把握?
曲青山:第一,要从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理解。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在这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回顾了我们党重视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的历程,并再一次深刻阐明制度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
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的千秋万代,从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通过这次全会对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进行总体谋划、系统安排,为未来定纲指向,用有力的制度保障为实现民族复兴保驾护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百年风骨的英明睿智和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担当。
第二,要从划时代的政治高度来理解。现在的改革和制度建设,与以往的要求相比有很大不同,具有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说明中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共推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三中全会部署的这些改革举措有的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落实。我们在新时代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三,要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来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历史,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判断。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需要夯实制度基础,越需要发挥制度优势,越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弥合分歧、形成合力,从而夯实应对风险挑战的社会基础、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防火墙”、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重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曲青山: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飞来峰”,而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植根于中国大地,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着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我们的很多制度都可以从历史深处找到渊源。比如,“以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决定》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就是要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比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决定》把“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作为显著优势之一加以明确,也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升华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着科学的理论指引。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前途命运,开始探寻新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做了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找到了一条救亡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长期奋斗和探索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