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题:深入推进大保护 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生力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四年间
新华社记者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中华民族母亲河开启发展新征程。
转眼四年。大江奔流,一如千年,却已焕发新颜。
环境更加优化。2019年1月至11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达82.5%,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
发展保持强劲。前三季度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44.5%,比重持续提升。
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长江经济带正成长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深入人心
这是长江生态保护事业历史性的一幕,是一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变。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流域各地重点水域也将相继进入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
更深刻的变化即将发生。不久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这部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法律箭在弦上。
四年,近1500个日夜。围绕中华民族母亲河,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逐渐铺展,共抓大保护的格局正在形成。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立规矩,明方向——
2016年1月5日,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明晰思想指引,确立根本遵循——
2018年4月26日,武汉,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人文荟萃。数千年孕育支撑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正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长江上游和中游交界处,湖北宜昌。深冬时节,点军区艾家镇江水碧绿,岸线整洁。
耗资3000多万元的田田化工厂污染土壤治理项目已经完成。作为宜昌市治理“化工围江”首家拆除的企业,关停、拆迁、土壤修复、植树复绿,从利润超过2000万元的化工厂化身绿地,用了近3年。
2017年,宜昌市主动破解“化工围江”困局,率先启动长江沿线1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壮士断腕,换来的是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截至2019年底,宜昌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达36.2%,三年翻了约1倍。
实践证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共抓大保护非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促进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长江下游,清晨的崇明东滩。水面波光粼粼,过境停歇的候鸟时而振翅飞翔,时而在滩涂休憩。
位于长江与东海交汇地,崇明岛是上海的生态屏障。上海市发改委巡视员王扣柱说,在崇明,爱鸟护鸟的观念深入人心。
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峡谷深,如何保护生态又增收致富,曾困扰当地干部群众。
用生态颜值换产业价值。如今,三峡红叶、高峡平湖、忠州橘乡等一批文旅名片在三峡库区唱响,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记者调研发现,四年来,最深刻的是发展理念的转变。过去一些群众反映强烈、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环境问题予以根治,各地逐步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自觉谋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切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2019年11月,安徽马鞍山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
会上播放了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要求紧紧抓住问题不放,持续压实整改责任。
几天后,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第4次全体会议召开,向沿江11省市移交最新披露的152个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四年来,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但长江经济带生态形势依然严峻,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以问题为导向,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动真碰硬,持续攻坚,久久为功。
2019年1月,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第3次全体会议,向沿江11省市移交163个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