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8-11-22 13:36 的文章

真三国无双next立法勒住“脱缰的野马”

 

  北京市海淀区西冉村驻区民警韩宇(左)为电动自行车安装临时标识。按照《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要求,电动自行车需登记挂牌才可上路。
  本报记者 贺 勇摄

 

  核心提示

  超标电动自行车如脱缰野马,成为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从立法动议到调研论证,再到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各方共识,实现了“体现地方特色、解决具体问题”的初衷。

  

  11月1日,《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实施,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电动自行车需登记挂牌才可上路,对于超标电动自行车将发放临时标识,给予3年过渡期。据北京市交管局统计,11月1日当天从8时30分到9时,仅仅半小时,全市各超标电动车临时标识发放站就发出约1900个临时标识。

  呼声强烈,从政府规章上升为人大主导的地方性法规

  近年来,北京非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有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各类非机动车数量已经远远超过机动车保有量,其中仅电动自行车总保有量就达近400万辆,而且还在以每年50万至80万辆的速度迅猛增长。

  然而,由于法律法规对电动自行车性质不明确、非机动车登记制度名存实亡、监管不到位等原因,电动自行车市场陷入“野蛮生长”。据有关行业协会统计,目前全市超标电动自行车数量达300多万辆,占电动自行车总数的80%。这些超标车辆速度快、重量大、制动性能不稳定,与此同时,无牌无证、假牌假证、逆行、乱停乱放等违法现象多发高发。超标电动自行车如脱缰野马,成为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对电动自行车加强管理的呼声日益强烈。在北京市十四届人大期间,共有51位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对非机动车管理的建议。在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有6位代表提出相关建议。

  正是考虑到非机动车管理工作的紧迫性,北京市政府将非机动车管理立法列为2017年市政府立法工作计划中力争完成的规章项目。而在调研起草过程中,考虑到非机动车管理立法所涉法律关系复杂、利益群体较多、各方诉求多元,又将这一计划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项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随即开展论证调研,就法规的必要性、可行性等听取各方意见。

  2017年12月7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经过研究讨论同意立项,要求条例着眼于为治理大城市病,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法治保障,要加强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和机动车停车条例的立法工作,形成对机动车、非机动车两类重点交通工具和动态、静态两大交通体系立法的有效覆盖。

  充分讨论、凝聚共识,深化民主立法过程

  为使《条例》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同市政府有关部门,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专家论证等方式,针对非机动车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意见征集工作。

  立法部门多次召开座谈会,分别征求市人大代表,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生产、销售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就政府部门具体职责等问题,多次与相关部门交流意见。今年4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托调查公司就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立法的相关问题,发放了3000份调查问卷,收集市民购买、使用非机动车的行为与需求,了解掌握市民对非机动车管理政策及法规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对立法核心制度设计的支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市民对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产品销售目录公示等核心制度的支持度非常高,这为制度设计奠定了民意基础。

  7月4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领调研组来到东城区前门大街、王府井西街和东四北大街,详细了解非机动车集中停放、共享单车规范管理及公共自行车网点设置、电动自行车经营销售等情况。“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属于社会领域立法,涉及政府、企业和公民等多个主体,要聚焦解决实际问题,认真总结已有经验做法,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广泛凝聚共识,使法规真正立得住、行得通、有实效。”李伟表示。

  北京市政协也积极开展协商,164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222条意见建议。此外,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还在门户网站上公开征求群众意见,并就实际管理中的车辆标准和属性、相关法律措施和责任设定等问题,征求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的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在立法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吸收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