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传说ds“粤兴粤盛勇立潮头创辉煌”系列报道--深圳南岭村:从逃港谋生到走向共同富裕
人民网深圳11月16日电(全森)40年前的深圳市南岭村,20多头耕牛、10多台打谷机,村集体经济不足7000元,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许多青壮年劳动力逃往香港谋生。40年后,这里高楼林立、社区和谐、产业发达,集体总收入达3亿元,人均收入达15万元,集体固定资产达30亿元,昂首阔步地走在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大路上。
11月16日,“粤兴粤盛 勇立潮头创辉煌”--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网络主题采访团来到深圳市南岭村,感受这里40年来的沧桑巨变。
“一定要让南岭村走出贫困”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南岭村。时任南岭村第一生产队队长的张伟基等村干部,决心抓住时机,带领群众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一定要让南岭村走出贫困”。
为了引进内地一家电子厂与南岭村合办内联厂,张伟基带领队里的干部、群众挑灯夜战,突击修路,整治脏、乱、差,修整花木,村容村貌为之一新,终于引进了深圳第一家内联企业。
1982年,张伟基所在的第一生产队拿到第一笔征地补偿费43万元。村民急于分了钱用以改善生活,张伟基却打算集中起来搞发展。在张伟基的努力下,村民们改变了想法,并将当时的 4个生产队合并起来以集中利用土地等资源。张伟基又将第一生产队的资产公有化,成为全村的资产,大力助飞了南岭村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就在这一年,南岭村利用43万元建成了新厂房,引进港资办起了第一家来料加工厂,同年通过外引和内联,办起了3家工厂。到了1984年末,当时的南岭村,已办起了13家来料加工厂,村民人均收入达3500元。
此后,南岭村在1984年推行农村股份分红制度,并在当年实行股份分红;南岭村还建起村里第一个大型工业区,彻底摆脱小农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起现代工业生产体系。
南岭村向贫困宣战,至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经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走上了小康。每年仅从集体经济获得的收入,人均超过1万元。
“通过科技创新,带着村民敲钟上市”
实现了小康的南岭村人,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后,在新的发展战略和新形势下,南岭村的集体经济面临着新的课题。
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张育彪认识到,南岭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否则,南岭村很快就会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
社区党委以实体产业为主体,以科技和金融为双翼,着力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全力打造新的产业结构。南岭村社区坚持高端规划引领,投入900多万元的规划设计费用,聘请品牌专业规划单位对全村3.9平方公里进行全面规划,把环境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达、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开设社区创投基金,斥资3亿元设立深圳市首个社区股份公司创投基金,主动对接一批具有前瞻性、创新性、高成长性的创新项目落地;全面启动创新驱动,启动了清华启迪科技园、南岭1983创意小镇,南岭天安数码城、生物医药、新零售等重点项目。
“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左右要培育1—2家自己控股的优质上市公司,通过科技创新,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分享创新发展带来的好处。”张育彪说。
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社区
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南岭村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南岭村社区居民在社区老年大学练习舞蹈。全森 摄
社区居民在书画室练习书法。 全森 摄
孩子们在儿童馆玩耍。全森 摄
采访团来到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吸引了记者们的注意。有老人带着孩子在儿童馆玩耍的,有老大爷在练毛笔书法,有大妈在跳广场舞,还有合唱团、棋牌室、心理咨询室……
据了解,2011年,南岭村社区股份公司无偿提供一栋位于中心地段、面积达10000平方米、年租金达400多万元的商业大楼,并投入600万元对原大楼及广场进行装修改造,建设了一个全市功能最齐全、面积最大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