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2-16 21:58 的文章

【圆桌三鸣】把初心“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原标题:【圆桌三鸣】把初心“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滇萍

“我们把科技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这比把论文写在纸上艰难得多,但在我们心中、在拉祜族群众心中,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飘香的分量比一纸论文要重得多、亮得多。”朱有勇说,让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这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不久前中宣部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他自己则自谦“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到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在为人民群众圆致富梦想中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价值,从朱有勇的身上我们读懂了“种子”的品格和奋斗者的精神。

这是科技兴农的“种子”。长期以来,朱有勇潜心钻研农业科技,在《Nature》等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20余项、重大奖励18项,研发的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成为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典范;他指导村民种的土豆比鸵鸟蛋还大,让边陲村寨里村民把冬闲田变成了高产田、脱贫田。朱有勇用孜孜以求、造福人民的奋发行动,投身科技兴农实践,实现了科研工作者的价值。

这是脱贫致富的“种子”。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助农致富,农业科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的云南澜沧县,朱有勇主动请战,带领团队利用专业特长,发动群众种植土豆、三七等农作物,把脱贫致富的“种子”播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实现了从深度贫困“直过民族区”到“科技扶贫示范县”的跨越,一句“我年轻,我来干!”诠释了一个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这是孕育希望的“种子”。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手把手领着老乡干,实实在在做给老乡看。”从林下三七、冬季土豆,到冬早蔬菜、茶叶种植、猪牛养殖,朱有勇带领团队前后共开设24个技能班,培养了1445名乡土人才,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有的学员带动整个寨子脱贫……扶技摘穷帽,扶智拔穷根,朱有勇五年如一日,满怀对贫困群众的深情牵挂,用无私的襟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这更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初心“种子”。中国经济社会活力澎湃,脱贫攻坚硕果累累,决胜全面小康捷报频传,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把个人的科学梦融入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实践,植根大地、扎根人民,做出了有目共睹的杰出贡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年近90岁,仍然奋斗在高产杂交稻研究事业第一线;农业专家李保国“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 ……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初心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交出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相关链接:

1、【圆桌三鸣】向“农民院士”看齐 锤炼科技扶贫硬本领

2、【圆桌三鸣】“农民院士”,火热时代的精神坐标

3、【圆桌三鸣】为“农民院士”的“泥土味”点赞

4、【圆桌三鸣】向“农民教授”学习 勇做诚实劳动追梦人

5、【圆桌三鸣】“农民院士”朱有勇为啥值得时代点赞?

6、【圆桌三鸣】让初心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7、【圆桌三鸣】向“农民教授”学习 永葆共产党人为民初心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