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2-14 19:38 的文章

初心如磐为民情

去年9月份以来,江苏省盐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工程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大事来抓,注重谋定后动,突出示范引领,加强统筹推进,今年全市新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197个,已完成农民住房改善5万多户。

尊重民意,集中民智,依靠民力

在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中,盐城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坚守初心改善民生。

尊重群众意愿。按照“以户定建、以人定房”的要求,发动县镇村三级干部“户户到、屋屋查”,逐一摸清全市农村现有住房状况、分布状况和收入情况,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全面掌握老百姓进城、入镇、留乡等真实想法。顺应农民群众对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环境的强烈期盼,根据农民意愿,始终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坚决不搞强拆强建,把工作重点放在“危旧破矮空散”的农房上,拆不拆、搬不搬,由群众说了算;怎么补、补多少,全部公示上墙;房屋建哪里、如何建,交给群众自己选择。

契合群众需求。不赶农民上楼,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住房以2-3层为主,每户建筑面积原则上以80-200平方米为主,托底安置户面积适当小一点,五人以上户可以做一些大户型,不建多层、高层,利于农业生产,便于农民生活,能存储粮食、能存放农具,不影响农村整体风貌。不在县城和镇区建安置房,让农民自主进城入镇购房。研究设计“退老宅拿新房不贴钱”的房型,集思广益将60平方米的房型做成两室一厅一厨一卫、90平方米做到三至四室一厅一厨两卫(楼上、楼下各1个)。同时推出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农民的大中小系列房型,减少外墙过度装饰、水电二次装修拆除等不必要的施工项目,尽可能控制农房建设成本,让群众少花钱,最大化激发农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意愿。多从细处为群众着想,完善住房实用功能,对房间尺寸、卫生间布局、阳台封闭、楼梯踏步高度、太阳能热水器、空调挂机摆放位置等细节一再优化。

发挥群众力量。在统一规划基础上,采取统建、代建、联建、自建等多种建设方式,发挥农村建筑工匠在农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从规划设计、材料进场、施工质量、房屋验收,全程参与、层层把关。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群众创新,让农民群众参与管理、自我服务,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后续管理,探索乡村物业管理,努力把广大村庄建设好、管理好。

东台市时堰镇新嵇村的新型农村社区紧依老村庄而建,按照大多数村民的想法,采用了村民自建的建设方法,但整个小区都保持统一风格。“依照村里给的规划图纸在指定地块建就行了,房屋内部的模式可以按照各家需求来设计,我觉得这模式挺好。”六组村民邢宝所家的新房子装修已进入尾声,他对自己一手操持建设、装修好的新房子十分满意。

以县定策,因村施策,一户一策

根据地域、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推进模式,不搞“一刀切”。

建设方式分类确定。根据不同地域农房状况、经济实力、环境特点等因素,分类采取引导进城入镇、老村提升、新老结合、新建为主等模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确定东台以老村提升为主,新建为辅;大丰、亭湖、盐都以新老结合为主,新建为辅;射阳、建湖、阜宁以新建为主,新老结合为辅;响水、滨海以新建为主。强化“县抓落实”主体责任,坚持点面结合两手抓,既突出示范引导,又注重整体推进,以“十镇百村”示范建设为抓手,放大典型示范效应,9个镇村获评省级农房改善示范项目。着力让基层干部从“十镇百村”中找到本地开展农房改善工作的规律,让农民群众从“十镇百村”中得到实惠、看到现实样板。

村庄规划分类实施。坚持“开门做规划”,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优化镇村布局体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反复调研论证、多轮修改完善,科学编制了全市域镇村布局规划,确定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等四类村庄发展类型,做到镇村布局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在新建新型农村社区布局选址上,远离高铁、高速、高压线“三高”,靠近省道、县道“两道”。坚决不“用错地”,不踩用地红线,不占用基本农田和一般农用地。坚持集约用地,新建农村社区户均0.4亩地,“一户一宅”,拿新房交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