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顿教授与恶魔之箱以地为主兼顾房屋临夏模式破解征迁大难题
拆迁补偿临夏模式 破解征迁大难题
以地为主兼顾房屋 基本杜绝私搭乱建
临夏市房屋征收管理局工作人员回访征迁户。 赵志锋 摄
“我们家院子被国家征收用于修路,拆迁前就给我们补偿了3套房子,修路也是为了我们好,我们都很支持。”站在院落内,赵龙笑着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近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房屋征收管理局工作人员来到赵龙家里,就今年6月征收赵龙家宅基地一事进行了回访。
城市房屋的征迁补偿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但自2010年以来,临夏市因征迁补偿发生矛盾纠纷的情况基本没有,连续几年未发生重大信访事件,未引起一起重大矛盾纠纷,也未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临夏市常务副市长马如云介绍说,这得益于临夏创新实施的“以地为主、兼顾房屋”的征迁补偿新模式,减轻了征用拆迁难度。
甘肃省政府法制办主任马占元说,和其他城市相比,临夏市有一个独特现象,就是没有“小炮楼”,经过了解得知这得益于临夏实行了“不同”征收补偿做法。总结经验后他们申报了由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组织评选的第五届“中国法治政府奖”。这是西北地区唯一获奖项目。
杜绝“种房子”现象
站在东区办事处毛园村的巷道内,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整齐划一的农家院落。
“这些农家院落早已被划入征迁范围,但没有一家农户突击加盖房屋。”毛园村党支部书记毛玉堂对记者说。
城市房屋拆迁原本是改善民生的好事,但却成了地方政府的“难心事”。“最难解决的就是‘种房子’现象。”马如云说,原因是被征迁人预料到可能被征收补偿,就突击加盖质量较差且不具备使用价值的房屋,以换取征收时不菲的补偿。
“要想富靠动迁”“穷人翻身靠动迁”“翻身在此一搏”……这些想法催生了“守法者受损、违法者得益”的不正常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临夏市在房屋征收补偿工作中探索施行“以院落面积为主、以院落内房屋面积为辅”的征收补偿计算标准,让“突击加盖房屋、增加房屋面积”得不到高额征收补偿,有效杜绝了“种房子”现象的发生。
“这样一来,加盖的房屋面积就得不到高额补偿,群众‘种房子’的念头也就打消了。”马如云说,这种模式既减少了征收补偿工作带来的高昂成本和巨大的拆迁工作量,又节省了建筑材料,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发展。
马占元说,这种征收补偿模式最突出的制度作用就在于可以防止“小炮楼”现象的发生,临夏市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新政保护清朝古巷
临夏市中心的“八坊十三巷”,犹如一幅展开的江南山水画卷,堪称民族建筑艺术“大观园”。
家住“八坊十三巷”的马哎力每天浇花侍草,把自己的特色馆装扮一新。马哎力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家园会变得这么漂亮整洁。
记者了解到,“八坊十三巷”核心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街巷结构最早形成于清初,古典建筑群相对集中,有裙楼、阁楼、砖雕、木刻等特色工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临夏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城中村。
临夏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牟全海告诉记者,由于“以地为主,兼顾房屋”征收补偿新政的实施,群众普遍形成了“加盖房子也无利可图”的心理预期,私搭乱建的“炮楼”现象在“八坊十三巷”基本杜绝,巷道的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
在此基础上,临夏市坚持“文化为先、利民为本、一巷一特色”的原则,稍加改造形成了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休闲院落与文化旅游街巷,彻底解决城中村、棚户区改造难题。
八坊街道办有关负责人说,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商业氛围,让这里的特色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游客日渐增多。
如今,“八坊十三巷现”的面貌焕然一新,已成为临夏市城市名片、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为临夏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和丰厚回报。
新模式获群众支持
“我已经搬进新房一年多了,全家人终于告别了‘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旧土坯房。”征迁户毛玉堂说,她对临夏市实施的征迁补偿新模式举双手赞成。
牟全海说,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的项目,都是先安置,把房屋丈量以后,按照实际面积,直接分到政府的安置房,分完以后才开始拆迁,所以老百姓还是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