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8-11-03 16:01 的文章

勇者斗恶龙怪兽篇3档案君|一份用生命珍藏的信仰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参观过程中,一本1920年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尤其引人注目,总书记在此驻足,仔细端详许久。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们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复建的南湖红船。图片来自“学习小组”微信公号

在得知这本珍贵的革命文物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才得以保存时,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叮嘱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继而问起了那位共产党员的故事。

下面,档案君就来讲讲这位传奇的共产党员和他父亲的故事。

假合葬 大文章

1928年,冬。宁波,霞浦镇。

靠种田兼做厨师为生的张爵谦从长山岗上下来,神色哀戚。他刚把自己儿子静泉和儿媳顾玉娥合葬在一起。

同乡们纷纷感叹:老张家没福气啊。前几年,静泉的媳妇没了,连个子嗣都没留下。如今,静泉长年漂泊在外,没想到而立之年也没了。老张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怜呀。

但是,慨叹人生无常的乡亲们并不知道,合葬墓里,张静泉的棺材是空的。

张静泉故居。图片来自浙江新闻网

夜深人静,张爵谦辗转反侧,在心里反复念叨着儿子静泉:你托付的事情,爹帮你办好了。爹等着你回来!

年纪轻 大作为

张静泉,谱名守和,又名张人亚——“人亚”是他参加革命组织后自己改的名字。

张静泉。图片来自中央档案馆

张静泉出生于宁波市镇海县霞浦张家祠堂后面的一个宅院内,是家里七个孩子里唯一读过中学的。那时,他家里并不富裕,但为了让孩子有出息,老父亲还是咬了咬牙,克服困难送儿子去了镇海读书。

1913年,15岁的张静泉为了分担家累,辍学到上海一家金铺当学徒,但当时金店银楼业工人的月收入远低于上海的平均工资,生活十分艰难。

为争取更好的待遇,铺头上仅有的知识分子张静泉挺身而出带领工人与资本家谈判,并且大获成功。这使得张静泉在上海声名远扬,进而引起了早期中共组织的注意。

1921年,张静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上海最早的几个工人党员之一,他也是第一位宁波籍的党员。

小纸包 大秘密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大会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一系列重要决议案。

会后,党中央印了一批小册子,把党章、决议等共计十个文件印在册子上发给党员。张静泉也拿到了一本。

中共二大党章(中央档案馆提供)

1924年10月,张静泉奉调赴苏,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他白天上课学习,晚上站岗放哨,周末参加义务劳动。学习过程中,他接触到了一些革命领袖的著作如《资本论》《国家与革命》等,他对这些书籍爱不释手、一读再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一个人身上若被搜出与共产党有关的文件,便会引来杀身之祸。

时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内部交通科科长的张静泉,平素喜欢看书,有意识地保留了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等重要物品,面对随时可能使其身份暴露的心爱之物,张静泉实在无法下手将其焚毁,可上海又没有地方放置。思忖再三,1928年冬天的一个午后,张静泉冒着巨大风险,把一批资料悄悄“偷渡”出了上海,托付给了宁波老家的父亲张爵谦。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及宣言》的封面与内页印章上,印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字样

张爵谦搞明白状况后立马就紧张了起来,问儿子该把这些“违禁品”藏到哪儿去。可张静泉行色匆匆,只告诉父亲“到时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