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内 2019-11-25 12:55 的文章

群众干不干,搞个示范看一看(社会治理在身边)

  小厕所,大民生。从改革开放初期改造连茅圈,到试点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和沼气池,再到农民用上抽水马桶,河北正定的厕所革命经历了三次升级。当地干部尊重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通过示范带动,引导群众支持参与,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搞好前期配套和后期维护,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取得了良好效果。

      

  农村“方便不方便”的尴尬在河北正定已成过去,经过几轮改造,正定农村厕所逐步更新换代,老百姓说,“干干净净,没有臭味!”

  去年2月全国厕所革命工作现场会在正定举行,县里借势发力,筹集财政专项资金,引导补贴农民改厕,当年把全县7245座厕所实行无害化改造。三年任务提前两年完成,正定从此告别连茅圈、臭茅坑。

  改厕迈出第一步

  试水改造连茅圈

  多年来,正定改厕有过“曲折”。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像河北多数农村一样,过去正定农家厕所是连茅圈,厕所和猪圈连通,很不卫生,容易导致传染病。

  正定改厕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初期,上头部署改造连茅圈,把茅房和猪圈隔开,要求整体推进。听说要改造用了半辈子的连茅圈,一些农民笑了,觉得没必要。“连茅圈可以攒粪,多打粮食,有啥不好?”“隔断以后,淘粪不方便,今后咋办?”大伙儿七嘴八舌,一百个不愿意。“当时群众习惯用连茅圈,认识上转不过弯来,我开始也不愿改。”当年任吴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于春成说。

  面对群众的各种不情愿,正定县没有“一刀切”,顶着压力,先在塔元庄和吴兴村搞试点,带动全县。

  吴兴村组织生产队统一改厕,记工分,不给农民添负担,村民董燕第一批改厕,隔断茅和圈,用砖砌粪池,上面加盖子,把连茅圈改成相对“卫生”的旱厕。为消除群众顾虑,各生产队安排专人淘粪,集中发酵后给庄稼施肥。这样一来,村里1500多户基本全部改厕,吴兴、塔元庄等村开始告别连茅圈,这是正定改造连茅圈的破冰之举。

  改厕期间,县委负责同志叮嘱吴兴村干部:改厕是为了群众健康,凡事有个过程,即便是为了群众健康着想,也要让人愿意接受。不管什么工作,“群众们不同意的事情就不要做。”如今,这句话仍挂在村党支部最显眼的地方,该村80后村主任于栋说:“这也刻在村干部心里。”

  1984年正定分田到户,生产队解散,专门淘粪的没了。一些农户不愿淘粪,董燕等部分农户又恢复了连茅圈。

  农村干事不能强扭

  关键是改变老脑筋

  然而这一“连”就到了2000年前后,规模化养猪逐渐兴起,“农户散养的越来越少,猪圈实际上没用了。”于春成说。

  沼气池给农村改厕带来新选择。2003年当地财政对建沼气池实行补贴,“老试点”吴兴村见势快、下手早,于春成把旱厕改建沼气池,厕所更干净,用沼气做饭,沼渣当肥料,一举多得。

  同样作为“老试点”的塔元庄更利索,继当年第一轮改厕后,2004年前后,村里利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契机,推行升级版改厕。一半农户拆掉旱厕,每座补贴400至500元,改建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还有一半建沼气池,每户补贴700至800元,另送一个灶。

  塔元庄村主任赵桂林当村干部40多年,“在农村干事不能强扭,要摸透群众脾气,让百姓得实惠,再难的事也不难。”塔元庄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先进村,外地经常有人来取经。

  2014年全国农村厕所改造现场会在正定举行,正定借势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村改厕,推广适合当地的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财政补贴,各级配套,统一施工,基本不给农民增添负担。

  可一些农民多年习惯了,仍不愿改。大寨村开动员会,村党支书庞兵社刚开口,下面吵成一锅粥。“改厕太麻烦,没空!”“多少年都这么过了,改啥呢?”王锡伟老汉当初也不愿改,“剩饭剩菜往哪儿弄?刷锅水往哪里倒?家里垃圾咋办?”

  许多人改不了老习惯,更多的其实在观望。面对那些“老主意”,庞兵社也有新点子,村里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塔元庄参观人家的卫生厕所,既方便又干净。这下开了眼界,长了信心,几十户村干部和党员带头改厕,专业施工代建。同时,村里给每条街配一个垃圾桶,为每户配一辆小推车,方便倒垃圾,最后统一清运。清掏走市场,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一般每年淘粪一次,只花5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