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国际部合作推出的“同观·德国”专栏的第37篇。
在全球共同战“疫”之际,本文从国际视野来观察和分析对抗新冠病毒的现状,然后介绍德国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疫情,并简要梳理德国应对新冠病毒采取的主要举措,最后尝试以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角对抗疫提一些建议。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奔跑在战“疫”后勤线上的海外华人华侨们,以及那些助我中华民族渡劫的外国友人们!
人类历史长河中,病毒与人类如影随形,过去、现在乃至未来人类都将继续与已知的和未知的病毒进行抗争,并在抗疫中不断提升战斗值和经验值。公共卫生事业没有国界,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对中国乃至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挑战。本文首先从国际视野来观察和分析对抗新冠病毒的现状,然后介绍德国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疫情,并简要梳理德国应对新冠病毒采取的主要举措,最后尝试以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角对抗疫提一些建议。
疫情背后的希望
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不仅带来了全球范围内资本、技术、人力、服务、商品和信息等的自由流动,流行病的传播速度变得更快,影响范围变得更为深远,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传染病的全球化正呼吁深化全球合作。
当然,我们不能草率地认为,全球化程度越深的国家,受到疫情波及的程度越深。流行病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在前全球化的时代瘟疫也同样肆虐,如1347年至1353年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鼠疫),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1918年至1920年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曾造成全世界5亿人感染。此外,城市化发展和大城市的崛起也在加速流行病的传播,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难度。比起历史上的大瘟疫时期,当前我们拥有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更高的医疗水平。
在当前对抗新冠病毒的严峻形势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凸显其内在合理性和实践必要性。每个人、每个社会、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人类无法阻止新冠病毒继续肆虐,其结果将是更多的人被感染甚至死亡。
此外,这次疫情也让我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以及人民和国家的关系有着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反思会让我们进步。当社会面临危机时,社会所有成员都需要重新考虑自己职业的最初起源,医生治病救人,官员以民为本、依法行政和管理,科研人员专注实验攻克人类疾病,社会学家致力于解决社会突发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华人华侨们不忘根,他们“蚂蚁搬家式”地在境外搜集各种抗疫医疗物资,运到国内疫情最需要的地方。
这场战役,让我们更加认清各自的社会角色。灾难会激发全民共同克服苦难的决心,有利于提高社会的“向心力”。中国人并不是孤军奋战,世界卫生组织日前正在协调全球科研力量,推进攻克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工作,加快最急需医疗产品的研发,中国正携手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
德国面对疫情为何“心大”?
德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也在上升,随着疫情消息不断出现在德国网站和报纸头条,德国社会从联邦政府到普通民众都越来越多地关注疫情。截至2月7日,德国已知感染病例为13例,除了其中2例来自德国从武汉的撤侨人员,另外11例均为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韦巴斯托公司的员工及其家属,其源头是一位来自上海的女同事,她来德参加会议前,她的父母曾从武汉到上海探望她。
德国联邦卫生部和专家正在密切关注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趋势,督促各部门做好出现更多感染病例的准备。德国外交部正在不断更新其旅行建议,避开疫情严重地区。德国大学方面也群发预警,建议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中国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法兰克福机场也加强了对来自疫区旅客的体温检测,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与此同时,不少德国人也开始购买口罩和消毒液,通过配备安全物资来降低恐惧。
据德国疾病检测和预防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RKI)评估,目前新冠病毒对德国人口健康的风险级别仍然较低。多数德国人普遍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并不比每年在全球传播并造成千万人死亡的普通流感更危险。流感病毒经常突变,这意味着它们有时更具攻击性,有时则较弱,因此死亡人数波动很大。在2017到2018年冬季德国流感疫情严重,大约有25000人死于流感。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最新报告指出,德国的流感病例数在过去一周内急剧上升,据2020年前五周的报告,已有14168个流感病例。在迄今为止的整个流感季节中,即自2019年10月开始以来,德国已有35712例流感病例,其中57名感染者死亡。
目前有7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德国慕尼黑施瓦宾传染病医院接受治疗,那里的首席医生Clemens Wendtner明确表示,新冠病毒“绝对没有流感危险”,当前的病死率可能被高估。同时,他也强调要警惕感染者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可能有很强的传染性。这一点,国内专家的研究早有发现,感染者在潜伏期也可以传染他人。此外,Wendtner医生认为病毒不会以与中国类似的流行方式在欧洲传播,建议卫生系统提早进行防控。有一点尚不清楚,即新冠病毒究竟会像流感病毒一样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存在还是完全消失。
另外,德国专家认为,新冠状病毒感染和死亡的风险与流行性感冒大致相同,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定期洗手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并不建议日常生活中戴口罩。德国面对新冠疫情时“心大”,倒不是因为德国拥有更充足的医疗物资和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主要是因为德国社会人口密度相对低,不存在像中国新年那样大规模的迁移动机。而且,在德国有很多比冠状病毒更危险的呼吸道疾病,如慢性肺阻塞性疾病和病原体不明的肺炎等。此外,由于德国和欧洲所处的地缘因素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商品和服务密集交换,更容易受到快速传播的流行病侵袭。
这让德国政府不得不为应对各种疫情做好准备:第一,德国拥有国际领先的专家中心和专科诊所网络;第二,德国长期以来建立了较好的疾病预警和报告系统,以及对抗大流行病的计划;第三,由德国联邦疾病防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负责协调和提供信息,该研究所在国际和国家层面与各种主管部门和机构紧密合作,随时评估所有疫情信息,创建风险评估并发布到网站上。
德国政府表示,当前在应对新冠病毒方面,德国医疗体系已经做好充分准备,采取的措施是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照顾和隔离,来防止病毒扩散。同时,德国联邦卫生部在其网站上随时更新有关新冠病毒的信息,通过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网站可以获得有关疫情的更为全面的信息。联邦健康教育中心还在其网站上提供了有关新冠病毒的常见问题解答。并且保持与其邻国和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ECD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信息评估和共享。
虽然新冠病毒的致死率低于普通流感和SARS病毒,不过,世界各国仍需谨慎对待,新冠病毒的可怕在于未知,以及它较强的传染性、传播范围和速度。如果该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大面积爆发,特别是医疗卫生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救治资源赶不上病毒传播的速度,致死率定会增加,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将面临巨大挑战。
几点建议和呼吁
在分析和讨论了德国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反应和准备基础上,基于国际视野,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抗疫工作需要加强。
第一,对抗疫情不能仅仅依赖政府和本国社会的力量,要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目前政府还应继续加大动员国内外力量参与抗疫,完善依法接收国外组织和个人捐赠的制度,包括医疗物资和设备,及时公开捐赠来源和分配,积极听取世界各国分享治疗经验和成功措施等。
第二,在对抗疫情的过程中,应继续做好及时、公开、客观地向国际社会发布有关疫情防控方面的信息,通过权威平台分享病毒研究成果,深化国际合作。同时,也应关注国际社会对国内有关疫情的报道,坚决反对和制止国内外一切有关疫情的造谣和传谣行为,特别要警惕一些企图颠覆国家、遏制中国崛起的险恶行为。
第三,为减少疫情的国际蔓延,对近期一些国家对中国公民采取或加强检疫防疫等措施,中国政府也表示了理解和尊重。世卫组织在1月底将新冠病毒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但也在近期多次反复强调,没有理由采取不必要的国际旅行限制措施。有些国家采取过度应对措施,显然与世卫组织建议背道而驰。面对这种局面,国家应加强外交协商,以保障国内外医疗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畅通。试想,封锁后的武汉城,如果没有祖国各地的源源物资和医护团队支援,很难度过难关,同理,中国也需要国外物资和人力的支持,更快地攻克疫情。因此,国家要继续加强疫情背景下的外交工作,为战“疫”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作者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