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02-26 10:27 的文章

“人质危机”到“袭船战” 读懂美伊三个危急时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伊朗8日对美军驻伊拉克基地接连发射数十枚导弹,让因为苏莱曼尼之死引起剧烈动荡的中东局势走向不可知。美国与伊朗会发生全面战争吗?从1979年美国驻伊朗使馆人质危机以来,美伊关系长期陷入冰河期,甚至擦枪走火的危急时刻也并不罕见。

被扣押444天的52名美国人质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美军瞄准“52个伊朗目标”,暗指1979年被伊朗扣押的52名美国人质。可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当年伊朗扣押美国人质背后,是美国中东战略的一次重大挫折。

如今美国与伊朗近乎“誓不两立”的对峙,让人很难相信40多年前,这两个国家曾是亲密的铁杆盟友。时任伊朗国王巴列维在1953年借美国中央情报局之力,驱逐首相摩萨台独掌大权后,甘当美国的“打手”。20世纪70年代油价暴涨带来的财富猛增,让伊朗得以推出高达700亿美元的工业化计划。但这种“洋跃进”中,伊朗王室和外国公司大发其财,大批破产的伊朗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嗷嗷待哺,越来越多的人对巴列维和为他提供庇护的美国政府充满怨气。

1977年10月,伊朗伊斯兰革命领袖霍梅尼长子暴死,人们怀疑他是被王国秘密警察毒死的,可国王御用报纸《消息报》却恶毒攻击霍梅尼被外国政府收买,顿时激起民愤。此后,示威、镇压、悼念,再示威、再镇压……一个个惨案让国王的根基被掏空了。开始时,美国仍盲目支持巴列维的血腥镇压,直到12月爆发德黑兰百万人大游行后,美国总统卡特才恍然大悟,拒绝为摇摇欲坠的巴列维政权“背书”,并在1979年1月3日派人与伊朗军队高层联系,盼望与新政权重建“亲密关系”。

1979年1月巴列维弃国出走后,“务实”的美国对伊朗的态度开始时并没有过于恶化——美国还指望伊朗新政权继续采购美国军火并充当抵御苏联的“中东警察”。但为缓和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与财政失衡,伊朗新政府取消了大批军火采购合同。即便如此,美伊两国也没有彻底撕破脸,伊朗仍保留价值50亿美元的军火采购订单,当年5月和7月,美国也向伊朗交付了巴列维时代订购的两批导弹。

压垮双方关系的“最后稻草”是美国同意收容巴列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国家处于宗教毛拉、世俗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民族主义者乃至世俗左派的共治状态,当年10月,新宪法草案公开,霍梅尼倡议建立的法基赫制度(即国家走向“全盘伊斯兰化”)正面临激烈争辩。恰在此时,美国同意巴列维这名“沾满民众鲜血的屠夫”赴美治病,此事彻底激怒了伊朗民众。1979年11月4日,巴列维抵达纽约的消息传来后,2000多名伊朗大学生冲进德黑兰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他们占领使馆建筑,将66名美国外交官扣为人质(其中13名妇女和黑人及1名病患后被释放)。这些学生宣称,他们的行动是对美国多年来支持巴列维、并允许废王前去治病的报复。参与这起事件的阿巴斯·阿布迪后来说:“我们没想到这一事件会产生那么大的后果。我们当时想,这件事只会持续几天。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情况更为复杂,阻止了双方很快解决问题。”

霍梅尼在最初的惊讶过后,表示支持学生的行动。他利用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将修宪同反美结合在一起,最终在12月3日全民公决中通过新宪法,建立在伊斯兰教义、《古兰经》和圣训基础上的伊斯兰共和国被确立了。

面对复杂局面,美国卡特政府再次做出错误的应对。开始时美国以为伊朗新政府会像巴列维政权一样好对付,宣布停止进口伊朗石油、冻结伊朗在美资产、派出航母进行军事施压,结果更加激怒了伊朗人。1980年2月,伊朗向美国提出条件,包括遣返废王,为美国在伊朗的不道德行为道歉,保证不干涉伊朗内政等。

面对这样的条件,卡特“病急乱投医”,批准代号“鹰爪行动”的营救计划。1980年4月7日,美国与伊朗断交。15天后,“鹰爪行动”开始付诸实施。但该行动接连遭遇机械故障、飞机相撞和意外暴露等插曲,结果在丢下8具尸体、两架飞机残骸和整套行动文书之后以失败收场。

人质危机中的糟糕表现,让卡特在大选中惨败。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去世,伊朗扣留美国人质的最大理由消失了。伊朗此后与即将离任的卡特政府展开秘密谈判,以美国取消冻结伊朗资产、不起诉伊朗政府为条件,决定释放人质。1981年1月20日,在美国新任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后20分钟,52名美国人质于被扣444天后终于获释。

被美军击落伊客机上290名乘客

伊朗总统鲁哈尼6日对美喊话“希望美国也能记住‘290’这个数字”,直指1988年美国巡洋舰“误击”伊朗民航客机事件中丧生的290名乘客。在美国人心中,这不过是1988年以来美国与伊朗围绕“袭船战”交火升级的后果,但在伊朗看来,这就是美国的一次蓄意屠杀,而且美国政府至今没有道歉。

1988年7月3日上午,正在霍尔木兹海峡巡逻的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接到情况通报称,6艘伊朗快艇正试图攻击一艘利比里亚油轮。美军立即下令“文森斯”号巡洋舰前往救援。率先从巡洋舰上起飞的“海鹰”直升机迅速赶往现场,结果却发现是虚惊一场。但不久后直升机又报道称遭到伊朗快艇攻击,亢奋的“文森斯”号舰长威尔·罗杰斯下令全速赶往救援——此时“文森斯”号已经闯入了伊朗领海。

与此同时,附近的伊朗阿巴斯港机场上,伊朗航空公司的655号航班正在起飞。这架空客A300客机上坐满周末前往迪拜购物的平民,其中还包括66名儿童。巧合的是,它的航线正好处于“文森斯”号巡洋舰的上空。

“文森斯”号巡洋舰的雷达也探测到阿巴斯港机场有飞机起飞。由于阿巴斯港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伊朗在那里部署有强大的F-14战斗机,美军对此极为警惕。事后调查发现,第一个致命错误是雷达操作员安德森上士犯下的,他在7月3日的客货航班时刻表没有找到9时45分有民用飞机从阿巴斯港机场起飞的信息——当天655号航班不巧起飞晚点了。于是他想当然地认为,雷达上的飞机是伊朗战斗机,并把这个信息通告给了舰长罗杰斯。第二个错误来自罗杰斯。他宣称曾多次向“直扑‘文森斯’号而来”的655号航班发出警告,但对方均没有回应,足以证明对方的敌意。可事后发现,这些警告是通过军用频率发送的,民航客机根本就不可能接收到。基于一系列错误判断,“文森斯”号向655号航班客机发射了两枚导弹,客机应声坠海,机上290人全部遇难。

客机残骸落入伊朗领海,伊朗电视台播放的海上漂满死者遗体和飞机残骸的画面,震惊了全球。面对惨烈的悲剧,伊朗称该事件是一场“野蛮的大屠杀”,并指责美国蓄意击落民用飞机。但美国方面却坚称“伊朗必须承担此次惨剧的责任”,因为伊朗允许一架民用飞机在冲突区域附近飞行,而“这不是此事中任何美国海军人员疏忽和过失的结果”。五角大楼也故意掩盖事实真相,否认“文森斯”号闯入伊朗领海,舰长罗杰斯更是获得海军功勋勋章。

“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时间推移,655号航班被击落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国际民航组织也指责美国海军才是主要过错方。1989年,伊朗向国际法庭起诉美国,要求美国赔偿遇难者和被炸毁的客机。两国政府于1996年达成和解,美国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深的遗憾”并赔偿损失,但“不承担责任”。

“袭船战”,美军借机“下黑手”

时任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感叹称:“我们扣留了美国人质,结果把我们自己变成美国的人质”。尽管被伊朗扣押的美国人质已经被释放,但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就此进入冰河期。在随后的两伊战争中,伊朗军队装备着全套美制武器,但美国偏袒的却是苏式装备的伊拉克。

从1985年开始,伊拉克和伊朗争相在波斯湾地区展开“袭船战”,利用导弹和快艇攻击过往油轮,并布设水雷破坏航道。这下正中偏袒伊拉克的美国人下怀。1987年9月21日,美国海军在巴林东北80公里的国际水域袭击并捕获正在布雷的伊朗海军“阿杰尔”号布雷艇,打死3人,俘虏26人。作为报复,伊朗于10月15日发射导弹袭击科威特艾哈迈德港,击中停泊在那里的美国油轮“森加里”号(挂利比里亚国旗)。第二天,又用导弹袭击科威特舒艾拜港外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海岛城”号。

里根政府立即决定对伊朗实施“军事报复”。10月19日,美国出动4艘驱逐舰,炮击伊朗罗斯塔姆钻井平台,并炸毁平台上的雷达和通信设施。这次军事行动后,美国宣称“已做好准备,如果伊朗在军事上有任何升级行动,美国将做出强硬的报复。”此后伊朗和美国都采取了克制态度,海湾局势一度风平浪静。

然而好景不长,1988年4月14日,美舰“罗伯茨”号无意中闯入伊朗布设的水雷阵,舰体被炸出大洞。美军参联会主席克劳要求趁机彻底摧毁伊朗海军,但防长卡卢奇觉得这样做等于和伊朗全面开战,风险太大。里根最终决定摧毁伊朗三座石油平台作为警告,并授权美军“如果伊朗派军舰或飞机来救,也可以消灭它们”。

4月18日一早,美军对伊朗石油平台开火,受刺激的伊朗海军迅速出动舰艇反击。伊朗导弹艇“乔汉”号刚出港就被美军巡洋舰“温赖特”号送入海底。不甘心的伊朗海军从阿巴斯港派出“萨汉德”号护卫舰和一个中队的炮艇出击,又遭到从美军航母“企业”号上起飞的A-6、A-7攻击机拦截,在猛烈的空对海打击下,“萨汉德”号和两艘炮艇被击沉。激战中,另一艘赶赴战区的伊朗护卫舰“萨巴兰”号也被击成重伤。冲突结束后,美国对伊朗警告称,“如果伊朗挑衅升级,将对阿巴斯港和哈尔克岛实施布雷封锁;如果伊朗再对美国造成重大的设施损坏或人员伤亡,美国将彻底摧毁伊朗一切沿海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