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01-18 15:57 的文章

生于“学霸家族”的他,曾被奥巴马提名,成为

如果一个普通人看到高晓松显赫的家世应该都会不由震惊和叹服,父母亲均是清华毕业,各个家族亲属也均是名校出身,硕士在他们家是最低学位,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学霸家族。虽然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才华,但是光是这显赫的家世也足以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但是有一个人,他可以让高晓松以我们的震惊和叹服来看待他,他就是来自华人第一学霸家族的朱棣文,他们家族可以称之为“博士生产厂”,三代皆是教授,据了解,他们家族一共出了12位博士

朱棣文的哥哥弟弟均为名校毕业,取得了较高学位,他的小弟甚至在21岁时就取得了哈佛的学位。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家庭,朱棣文认为自己是最平庸的一个,跟两个兄弟相比,自己逊色多了。

平平无奇少年时

朱棣文在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是著名的美国华裔物理学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因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的重要成功,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再一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添上浓彩重墨的一笔。最为让人称道的,是他令人叹服的学霸家族。

虽然拥有强大的基因,但是在少年时代,朱棣文跟普通小孩儿没有什么区别。并且小时候有点叛逆,幼儿园时烧坏了家里吃饭时用的塑料桌子,中学时期曾经辍学过两个月,大学又去了离家比较近的相对而言比较平凡的罗彻斯特大学。

少年时代的朱棣文看起来与平常人并无差别,有调皮的童年,却没有多好的成绩。但是他爱钻研的性格却初露倪端,他自己看书学网球,最终领悟其中精髓,甚至进了校网球队,还用在小卖铺里买到的竹子自学撑杆跳,“很快就轻松跳过两米四”。由此可见,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就能专心研究,并且取得佳绩。

终于迎来开挂季

初入大学,朱棣文痴迷数学并沉醉于此,并且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大二时,初遇《费曼物理讲义》,便倾心于此,让他决定转战物理学。由于对数学和物理的热爱,他毕业时,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双学士学位。

而后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因为在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在贝尔实验室的四年时间里,朱棣文和研究伙伴 AllenMills,醉心于学术,二人分别研究正电子问题和激光测量问题,在四年醉心的光阴里共同得出了原子体系之中量子电力学修正的最精密测量方法。

由此开始,朱棣文终于迎来了他的开挂季。遇到了物理,从此他从此一见倾心,痴迷于此,一心一意地钻研。毕业后,他除了在斯坦福大学执教以外继续专注从事自己从1983年就开始着迷的原子冷却技术的研究。由于期间不懈的努力和研究,于1985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1987年到1992年间,他因在斯坦福大学实验室制造出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减慢了原子速度,被誉为“能抓住原子 ”的人,同时凭借这项创举,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即便已经获得众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诺奖,朱棣文的开挂之路,仍然还在向前,并且越走越远,越走越高。朱棣文一直关注对可替代能源和核能的研究,并且非常支持以此来替代化石燃料等,借以缓解全球气温变暖的恶况。他的想法引来了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的关注,并且在奥巴马的支持和提名之下,他成功地入选了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部长,成为了继劳工部赵小兰后第二位华裔部长。

之后,朱棣文并没有辜负当时奥巴马的期望,尽自己所能领导“太阳神”计划,用革命性的方法,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四年后奥巴马连任,朱棣文适时地请辞,回校继续教学和学术研究。

虽为华裔不忘国

虽然是华裔,但骨子里却始终流着炎黄子孙的血液。1998年6月,他凭借自己的才华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曾说,他时至如今仍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他始终都没有学好中文。曾经父母送他去中文学校,但是由于他当时思想不成熟各种反抗,无疾而终。

为国争光是每一个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的心愿,他的父母曾表示,相比之下让他们更开心的是儿子为中国人争了光,获得诺奖的快乐远不及此。

1997年11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时任国家领导人在洛杉矶会见了朱棣文,他请朱棣文经常回国看看,朱棣文说,他曾回国几次,并且他特别愿意做促进两国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梁。并且日后他也为国家人才培养提出值得参考的建议,多颁发奖项,激励国人研究奋斗的热情。

虽然身在国外,但却始终不忘记自己的始祖。在中西方文化共同的熏染下,才有了这样一个幽默诙谐却也诚诚恳恳的朱棣文。

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

10月29日上午,在上海临港举行了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据悉,多位诺奖以及图灵奖的获得者都有参与,其中必然少不了朱棣文。在此次论坛中,朱棣文批判了科学研究中一些闭门造车的做法,鼓励年轻科学家们积极合作交流,抛弃那些不对的态度。

他的诸多观点,非常契合此次论坛的主题“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 不仅促进了学术的交流,更加推动了科技的发展,造福了整个世界。他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正是一个炎黄子孙最好的体现。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朱棣文的意见无疑是有益无害的,大国需要交流来得到更多的提升空间,而小国则需要大国的帮扶来得到更好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维护的是世界,是所有的人类。一片汪洋大海总比一滴水的威力要大,所有国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诸多科技难关相信就不再难了,人类在地球上也只会越发展越好。

“每个人都天赋异禀,不可以辜负自己的天赋异禀。”或许朱棣文的成功真的是得益于他优秀且强大的基因,但是不可否认,他的认真勤恳是大部分人所达不到的,他的行动没有辜负他的天赋。他说,生命太短暂,我们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我们的深情。他对物理倾注了自己半生的深情,他的功成名就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