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培新在高中时代就一直憧憬着与学校仅有一墙之隔的外交部。1955年高中毕业的他,报考了当年才刚刚成立,列入全国高校统一招生的外交学院,并顺利被录取,成为外交学院的一名学生。1960年8月毕业,鲁培新被分配到外交部工作,顺利走进外交部大门,实现了他在中学时的梦想。2个月后,23岁的鲁培新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到中国驻苏联使馆工作,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近日,中国前驻斯洛文尼亚大使鲁培新向人民网记者讲述自己的外交人生。
周总理亲切接见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产生了意识形态分歧。1963年6月27日,时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约见当时的中国驻苏联大使潘自力并送交照会, 宣布鲁培新等5人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中国召回。中国决定立即将5人调回国。他们回国后的7月3日,周总理亲切接见,对他们积极负责的态度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表扬道,“你们是祖国最受欢迎的人”。
六年后,在苏联驻华使馆举行的宴请活动时,乔冠华副部长开玩笑地指着鲁培新问苏联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时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伊利切夫接过来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那件事(指他被赶回)是瞎胡闹,是我们的过错,鲁任何时候去苏联都欢迎。”时任苏联驻华大使托尔斯季科夫幽默地说:“鲁培新,你的护照现在带来了吗?我三分钟就给你签证。”大家听了以后,一阵哈哈大笑。
“只握手,不拥抱”
在复杂的外交关系中,外交礼宾在一国的外交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在近40年的外交生涯中,鲁培新先后在礼宾司工作20多年。礼仪是外事工作的窗口,外事活动,礼仪先行。
涉外礼仪是为本国对外政策服务的,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直接体现一国的对外政策。礼仪是维系国与国之间正常关系所必不可少的。礼仪的尺度,可用来有意识地反映一国对另一国的政策,或严格按礼仪行事,不冷不热,或有意识地冷,或有意识地热,冷或热又有程度的不同,这一切都由两国关系决定,并以此来反映这种关系。
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正式访问中国。邓小平同志将同他会晤,称作“高级会晤”。中苏高级会晤是轰动世界的大事,根据中苏关系当时的状况,在礼仪热度等方面如何把握分寸,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对此考虑很细,在戈尔巴乔夫访华前,就指示外交部说,全世界都注视着中苏高级会晤,在接待戈尔巴乔夫来访的礼仪安排上不要太热,要适度,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小平同志还叮嘱说:“此点在同苏方谈具体礼宾安排时向他们打个招呼”。时任外长钱其琛特别指示,要鲁培新他们把这件事一定办理妥当。
鲁培新深知这件事情的分量,在同礼宾司的同志反复商量后,决定在同先期来华进行具体安排的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司长会谈中谈到两位领导人会见厅的布置、座位具体安排时,恰当而自然地向对方提出,中国的礼节习惯与俄罗斯不同,中方正式建议,两位领导人见面时“只握手,不拥抱”,按照中国习惯做,希望司长向戈尔巴乔夫本人转告。
5月16日,两位领导人见面时只热烈握手,而没有拥抱,不过两人握手的时间很长,整整35秒。
“只握手,不拥抱”——这一简单朴素但含义深刻的六个字,不只是礼仪问题,实际上蕴含深刻的政治含义和长远的战略考虑,它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中苏关系的性质,既为这种关系进行准确定位,又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确立了方向,充分体现了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举重若轻的战略家风范。鲁培新深刻领悟到,即便是握手这一简单的礼仪形式,也有高度的政治性。
搞清了西藏问题的真相
在1993年3月鲁培新向斯洛文尼亚总统递交国书时,斯总统问:“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何构想?”鲁培新表示,“当前我们两国刚刚建交,就好像一张白纸,需要画一张美丽的图画。画这张图画,既容易也难。容易的是,这是一张白纸,我们可以任意画;难的是,中国有句成语:万事开头难,但我不怕,好好合作,一起努力,克服困难,携手画出一幅最美丽的图画。”
在鲁培新任期四年期间,两国关系有了较快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93年5月,时任外长钱其琛访斯,次年斯外长访华。1995年斯总理访华,1996年斯总统访华,两国关系达到了第一个高潮。
在鲁培新担任斯洛文尼亚大使期间,发生过一次涉藏问题的交涉。1995年3月,使馆馆员偶然在报纸上获悉,斯国家电视台将播放英国出品的反华纪录片《西藏大逃亡》,该片污蔑我国对西藏的政策并吹捧达赖。鲁培新向斯外交部有关部门交涉,要求官方干预,但他们称,斯执行新闻自由政策,官方不便出面,要直接找斯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