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01-07 17:24 的文章

“让我们一起跳南旺舞”

 

  象龙村的孩子们一起合影。
  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凉拌木瓜丝、炒肉末、竹笋鱼汤、蔬菜沙拉,都是老挝农村家常菜,十多个人围成一大桌,频频举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琅勃拉邦象龙村的通占老人正给孙子办满月酒。他笑呵呵地说:“老中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给村子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全村人都感谢中国!”

  “我每天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都会高兴地笑起来”

  象龙村距离老挝古都琅勃拉邦20多公里,南坎河绕村而过。村里共有174户居民,其中贫困户60户。作为中国在老挝实施的东亚减贫示范合作项目示范村之一,象龙村即将摘掉贫困帽子。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村里的新变化。以前的象龙村行路难。“那时村里村外都是土路,雨季陷汽车,旱季吃灰尘。”如今,新建的村级沥青路平坦宽整,道路两旁一排太阳能路灯伸向远处,“开车、骑车平稳又舒适”。

  以前的象龙村饮水难。“原有的自来水管老化,抽不上水,村民只能买桶装水饮用。每户每个月要买20桶,对困难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有的人只能去河里打水喝。”

  为解决饮水难问题,中老减贫合作示范项目组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翻山越岭寻找水源。最终,在距村子5公里的双山找到了干净的山泉水。大家一起筑水坝,修蓄水池,把清澈的山泉水引入村民家。去年2月,象龙村人饮工程竣工。现在,村民打开水龙头,接水就能做饭、洗衣服。记者采访时,见到村民披迪正接着胶皮管用水冲洗自家的皮卡车:“以前都是挑水用布擦一擦。现在我每天都把车洗得干干净净。”

  村后的小山坡上建起了医务所,洁白的墙壁、红色的屋顶,在一片青山绿水中十分醒目。医务室主任是在琅勃拉邦省医院有过20多年执业经验的苯平。象龙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有个小病小痛,都可以就近就诊,重症则可转送琅勃拉邦医院。

  沿着崭新的柏油路,来到象龙村学校。周日的校园一片宁静,只听到校长万迪打扫操场树叶的沙沙声。“每天一大早,操场上就跑满学生,打篮球、踢足球、跳绳……平整的操场和各种体育器械让孩子们欣喜不已,这些都是中国援建的。”

  象龙村学校分小学和初中部,共有学生165人。除了象龙村,附近3个村子的孩子们也在这里就读。

  万迪指着学校旁边几间茅草房说,学校建于1973年,教室是砖木结构,有很长一段时间,宿舍就是家长帮助搭的茅草房。“如今,你看半山坡上的宿舍楼,是不是很气派?那是中国朋友援建的。考虑到路远的孩子中午需要吃饭休息,里面还装上了电扇,很凉快。我每天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都会高兴地笑起来。”

  “教育水平不提高,贫困就不会减少。”万迪说,“中国的科技水平高,教育水平也高,国家建设快速发展。新建的学校给孩子们带来了美好未来,老挝要把中国的好经验用起来。希望中国扶贫专家也来给孩子们上课,讲讲中国的发展,让孩子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村民们最迫切需要什么,中国就援助什么”

  “今天吃的蔬菜沙拉,都是我们自己种的,是附近品种和味道最好的蔬菜。中国专家带着我们一起扩大村里的蔬菜种植,把蔬菜卖到城里去,挣更多的钱。”村民皖康说。 象龙村世代靠种田、种果园和养殖为生。“辛苦一年,只够吃喝,生活紧巴巴的,很多孩子上完小学就辍学。一些村民只得外出打工,有的去了万象、琅勃拉邦,远的甚至到了泰国。”象龙村村长占萨湄说。

  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后,中方援助着力推进农户生计项目发展,在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增加对村中低收入农户的产业投入。驻老中方专家、中老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覃延学说,目前,象龙村已按计划发展织布、养牛、养鸡、大棚蔬菜、露天蔬菜种植、旅游示范(民宿)等项目。

  村民坎拉家盖起了新房,办起了民宿。“老中扶贫办公室帮我们打开市场,让我们的收入多样化。我们家为来山里徒步或看大象的游客提供民宿,一晚上就能挣30美元。中老铁路即将开通,这里距琅勃拉邦站仅2.5公里,会有更多游客到这里。我儿子在琅勃拉邦职业技术学校学商务管理,正好学以致用,毕业后工作也不发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