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20-01-06 15:58 的文章

桑岛上温暖的故事

原标题:桑岛上温暖的故事

  穿上蓝色消毒服、戴上蓝色的手术帽和口罩,我走进了桑给巴尔岛纳兹莫加医院的眼科手术室。手术室里,秦勤大夫也穿着同样的一身蓝色,正专注地给病人做白内障手术。她是桑给巴尔岛和奔巴岛唯一的眼科医生,一年做了1000多台这样的手术,刷新了该眼科中心2009年成立以来的年手术量纪录。忙碌的手术结束后,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换上同为蓝色的“中国(江苏)援外医疗队”的队服,胸前那枚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蓝色,是这个印度洋小岛上最迷人的色彩。海,蓝得透彻,浪花慵懒地拍打在天然细软的白沙滩上;天,蓝得明亮,南纬6度的阳光穿过连绵的云朵,柔和而妖娆。还有一种坦桑尼亚特有的、被称为“坦桑蓝”的宝石,那半透明的蓝色晶体里仿佛杂糅了天与海的深情。

  秦勤是中国第二十七期援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医疗队的一员,她和队友们即将完成1年的援助工作回国。驻地的墙上贴满了照片,记录生活点滴、工作场景,还有当地人与他们合影的笑脸,一张红色的纸上写着“不畏艰苦,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些中国医生在这个非洲岛屿上书写了太多温暖的故事。

  手术室里,秦勤大夫一边手上不断接过当地助手递来的手术工具,一边双眼看着显微镜熟练地操作。这双认真注视显微镜的眼睛,现在也在接受治疗。秦勤在驻外前13天发现自己右眼下半部分视野缺损,但简单治疗后依然坚持要来这里援助。一年来,她一直自己打针吃药。而那双一天做十几台手术的手,有伤口时也没有停歇,而是戴上两层手套继续手术。

  “我一直在奔跑”,妇产科翁侨大夫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手机不离身,随时可能接诊,妇产科10名大夫一年要完成1.3万多台分娩手术。除了接诊治病,她还肩负培养当地医生的教学任务。至今,她已经教出了4名当地学生。他们已能担当大手术,休息时间也会主动帮忙,说是学会了“能者多劳”。这让很多当地医生羡慕不已,纷纷询问之后还有没有这样的培养计划。翁大夫说,他们要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这里还有一种“被忽略的热带病”——血吸虫病。这种病在当地的发病率在10%以上,因为发病的地方大多经济落后、卫生条件恶劣而常“被忽略”,导致民众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往复循环。想要控制血吸虫病的发展蔓延,需要多方合力改善环境。世界卫生组织、中国、桑给巴尔三方开始在奔巴岛合作开展血吸虫病防治试点项目。此前,当地政府根本不了解什么是综合防治。项目组来了之后,把奔巴岛农业、卫生等16个部门的领导都请了过来。政府层面第一次知道了防治血吸虫病不仅能够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还可以优化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有助于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大家第一次对“治病可以带来改变”达成了共识。合作项目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也因此让坦桑尼亚血吸虫病防治项目成了中非卫生合作的新亮点。

  这些故事里,不仅有无私的付出,更有善意的传递和观念的进步。

  桑给巴尔前卫生部长哈桑是中国医疗队的老朋友。40多年前,她的大儿子苏莱曼就由中国医疗队接生,现在她是中国医疗队驻地的常客,常常给医疗队送来水果和亲手制作的食物。她常说:“中国医生救过我和孩子的命,我怎么能忘了恩人呢?”苏莱曼每次回桑岛都会来中国医疗队,他说:“这里就像是我的家。”

  当我问医疗队员们,离开的时候最舍不得什么?有人说,舍不得这里的蓝天白云;有人说,舍不得这里纯朴的百姓和工作人员;有人会哭着说,多待些时间就好了,能多带出几个当地的助手;还有人说,最舍不得可以一心为病人看病的“纯粹”。

  桑给巴尔有“石头城”之美誉,古城中各式各样的雕花门因其精美与历史感被认为是桑给巴尔的特色名片,当地人将这种门做成模型送给最尊贵的客人。中国医疗队在岛上的援助已经持续了54年,每批医疗队员都会收到当地人赠送的“桑给巴尔之门”模型,寓意“这里的门永远为中国医生打开”。是啊,桑给巴尔最醒目的两个符号:“蓝色”与“大门”,不正是对这些践行“真、实、亲、诚”的中国天使们最好的注脚吗?如蓝色般清澈,如敞开之门般开阔。

(责编:于洋、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