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2019-12-26 01:17 的文章

“我们和中国有‘钢铁般的友谊’”(我在中国当大使)

 

  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米兰·巴切维奇近照。
  海外网 付勇超摄

 

  “如果问塞尔维亚人最喜欢来自哪里的外国人,很多人会脱口而出:中国人!现在贝尔格莱德的大街上有许多中文指示牌,我们非常欢迎中国人。”塞尔维亚驻华大使米兰·巴切维奇近日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网专访时,对塞中之间“钢铁般的友谊”给出了具象描绘。

  

  亲眼看到中国发生巨变

  作为一名曾经的城市规划专业教授,巴切维奇没有想到,他的人生有一天会与中国产生如此深厚的缘分。对年轻时的巴切维奇来说,关于中国,他想到的仅仅是封建王朝的皇帝,是在地图另一端的遥远国度。而他对中国的这一切模糊印象,因为2008年的首次中国行而被彻底重构,“我亲眼看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变。”

  中国巨变深深触动了巴切维奇。“中国一直能保持国内稳定、经济发展,令我们非常羡慕。”巴切维奇说,“2008年来中国后,我就意识到我这辈子将致力于塞中两国外交事业,我的梦想就是促成两国更加深入的交往。”

  到中国当大使5年来,巴切维奇在走访大江南北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他举例说,5年来北京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里新建了不少花园,环境更加宜居。“我出门总是能看到很多人在广场、公园唱歌跳舞,看得出大家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巴切维奇说。

  谈起最喜欢的中国城市,巴切维奇犯了难,“吉林、哈尔滨、昆明、青岛、厦门、武汉……每一个城市我都想住下来。”其中,新疆给巴切维奇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他亲眼看到中国政府依法打击恐怖主义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果。他说,没有一个国家会允许自己的人民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一些西方媒体对西方国家的反恐行动拍手称快,却对中国依法打击恐怖主义横加指责,这是不公正、不客观的。

  欢迎中国科创企业赴塞投资

  巴切维奇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不仅出自真挚的个人感情,也源于中塞两国高度政治互信的大背景。

  60多年来,无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中塞两国各自如何发展变革,互尊互信、相互支持始终是两国关系的最亮底色。“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反对任何形式分裂主义的问题上,塞尔维亚都坚定支持中方立场。”巴切维奇表示。

  中塞高度的政治互信,带来了丰硕的务实合作成果。巴切维奇举例说,塞尔维亚主要发电厂之一科斯托拉茨火电站由中国公司参与建设,中国公司2018年收购了塞尔维亚最大铜矿……塞尔维亚能源、基建领域的很多海外投资都来自中国。

  “与中国公司的合作对塞尔维亚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巴切维奇认为,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着百年历史的斯梅代雷沃钢厂一度濒临倒闭,2016年河钢接手后,不仅让这个有5000多名员工的百年钢厂起死回生,更让斯梅代雷沃这座小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为中塞企业合作树立了典范。

  巴切维奇特别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塞尔维亚同中国发展务实合作的决心。“当华为遭遇一些国家打压时,塞尔维亚顶住了压力,始终向华为敞开市场大门。”巴切维奇表示,在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两国合作拥有巨大潜力。不久前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大会,为参与“17+1”合作机制的国家建立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共同愿景。未来欢迎科大讯飞等更多中国科创企业到塞尔维亚投资。

  期望迎来更多中国游客

  中国与塞尔维亚之间的特殊情谊,不仅体现在经贸合作的喜人局面上,也深植于人文交流的丰沃土壤中。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塞尔维亚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著名影片的故乡,是广为传唱的《啊,朋友再见》的诞生地,人文交流合作传统为新时期加深两国友谊提供了丰厚底蕴。巴切维奇透露,《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的翻拍协议已经正式签署,不久将投入拍摄。这些经典电影的翻拍,将为两国加强文化交流带来新的契机。

  建立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是近年来两国人文交流合作中的一件大事。“我非常自豪参与协助了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的用地规划工作。”巴切维奇表示,2017年开工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不久将落成。这个中国文化中心选址在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之上具有特殊意义,既为塞中两国人民心灵相通打开新渠道,也展示出塞中两国人民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