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图为杜罗特村一角,道路左侧是经过改造的谷仓,右侧是未经改造的。
  本报记者 李 强摄

 
 
 

  核心阅读

  在德国,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乡间。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中,德国的偏远乡村普遍面临着人口流失的窘境。然而,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法州)小乡村杜罗特探寻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路径,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落户,并因此获得德国“我们的农村有未来”竞赛活动的金奖。这个偏远的山区小村是如何获得重生的?

  

  在德国,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乡间。这在发达国家中并不多见。德国的大多数村庄往往是缩小版的城镇:距离城市通常不到半小时车程,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也和城市差异不大。

  莱法州的小乡村杜罗特不在此列。距离村子最近的火车站位于十公里开外,开车去周边大城市需要至少一小时。地处偏僻,加之与城市发展的同质化,曾使这里陷入衰落。近些年来,杜罗特实施乡村改造工程,把艺术创造融入乡村建设,重新激发了乡村发展的活力。 

  随着德国城市化的推进,乡村特别是交通区位不佳的村庄,普遍面临人口流失的窘境,一些村庄甚至被迫与周围村庄合并。然而杜罗特走出了衰落的困境,近年来,人口始终保持稳定,目前村民共有581人,年龄结构合理。

  “在与城市的竞争中逐渐丧失吸引力”

  杜罗特主街两侧,绵延着尖顶红瓦白墙的德式乡村建筑。几乎每一户居民住宅都经过精心装饰:窗台、阳台、篱笆,到处都摆着花盆。街角的喷泉和池塘、环村的健行步道,以及散布其间的微型植物园……它们与远处山坡上的老教堂和城堡,构成了村庄多层次的景观。

  当村长曼弗雷德·珀尔从电脑上调出30年前的老照片时,我们看到的却是杜罗特的另一番景象:墙皮脱落的房屋、斑驳坑洼的路面……如果不是照片里的私家车,人们很难相信这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乡村的模样。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杜罗特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珀尔介绍说。伴随着二战结束以后德国经济的起飞,传统农业逐渐退出杜罗特,上班族成为居民主体。现代化的自来水、煤气管道和私家车,与硬化路、钢筋水泥和新型装潢材料一同来到杜罗特,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提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杜罗特在与城市的竞争中逐渐丧失吸引力,衰落便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原有的谷仓马厩纷纷遭到废弃,全村农户的数量降至个位数。”珀尔告诉记者,到90年代时,村里随处可见屋顶坍塌的破旧房屋,整个村庄的面貌破败不堪。

  为应对乡村的衰落,从80年代起,德国政府开始推动系统性的乡村更新计划。感受到危机的杜罗特民众,也将改造村庄提上了日程。

  “我们对乡村的‘美丽’有了新的理解”

  杜罗特改变自身面貌的第一步,从改造房屋开始。珀尔展示了一张1992年的规划图,这是村庄规划师贝恩哈德·巴克斯为杜罗特设计的蓝图,里面密密麻麻标注了几十栋计划改造的房屋。1993年,第一栋房屋改造完成,此后陆续有40多栋房屋被改造,至今规划仍在稳步推进中。

  珀尔介绍说,房屋的改造完全基于业主意愿,村庄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发展规划,然后向上级政府申请资金支持,对愿意改造房屋的村民给予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

  “刚刚我们看到的很多乡村建筑,都是谷仓改造的。”珀尔拿出一张张房屋今昔对比的照片。

  原本光秃秃的谷仓屋顶,被开出多个玻璃阁窗,采光极佳;超出一般建筑的层高和框架结构,也给内部装修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这种改造建筑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村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

  改造房屋的同时,对村庄的整体美化工程也同步开启。早已荒废的护城河沟渠,被改造成生态漫步道;废弃的手压水井和蓄水池,则改成了街道景观和小公园……在杜罗特,这样的“废物利用”几乎随处可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景观的改造,都是村民自发通过义务劳动来实现的。

  “在过去,人们觉得越是像城市里的工业化的材料就越好。现在,我们对乡村的‘美丽’有了新的理解,要保持和回归乡村的‘野趣’。”珀尔在一座PVC防水板包裹的房屋前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