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湾区,见证中国发展
图①:贺励平在“我在湾区看世界——广州中外友好交流故事会”活动上分享对大湾区发展的见解。
图②:蔡佩娥在湖南长沙参加整合医学影像新进展学术交流会。
图③:劳埃德(中)和粤剧演员在后台合影留念。
图④:巴特(左)与中国客户交流选择面料的技巧。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图⑤:7月10日,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南侧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现场。
魏劲松摄(人民视觉)
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我在湾区看世界——广州中外友好交流故事会”上,一批来自文化、科技、商贸、医疗等领域的外国朋友分享了他们在大湾区生活和工作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们在大湾区发展兴趣、施展才华、开拓事业,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深切感受中国快速发展的脉搏,并衷心为中国成就点赞喝彩。
“大湾区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
本报记者 姜晓丹
“作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了近20年的‘老外’,我觉得开放、包容、创新已经成为大湾区发展的代名词。”在今年8月开幕的广州博览会上,广州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全球招商总监彼得·赫利斯热情地向各方推介大湾区,“我们将继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两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百闻不如一见,希望大家多来黄埔、多来广州、多来大湾区走走看看,一起见证湾区活力、黄埔魅力。”
彼得·赫利斯来自德国,中文名字是贺励平。1999年满怀着对中国的兴趣,他前往北京留学,从此便扎根中国。14年后,他成为德国工商会广州办事处总经理。2018年,广州开发区政府面向全球招聘,凭着长期从事中欧贸易的经验,贺励平成功获聘,成为开发区首名外籍特聘政府雇员。
“我的工作相当于搭建一座商贸合作的桥梁,一方面把西方的商业资讯介绍到中国,另一方面将中国的讯息,尤其是最新的发展机遇,告诉国外潜在投资者。”贺励平向记者介绍,过去一段时间,他一直忙着推进海德堡广州开发区离岸创新中心的招商工作,除此之外,广州博览会这些大型展会也是招商的绝佳平台,不容错过。
“我作为一名中国政府的外籍雇员,能够参与其中,从内部观察政府运行,并为中外交往贡献力量,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有意义的事情。”入职以来,贺励平积极与企业方对接,频频拜会企业了解情况,向他们介绍政策信息。同时,他还要适应时差,对接欧洲国家的各项需求,忙得不可开交。
谈起加班加点工作的动力,他说,大湾区是投资非常活跃的地区。这里拥有一流的科研资源、丰富的人才储备、优越的营商环境和贴心的全链条服务,但许多刚来不久的外国企业,对这些尚不熟悉。“我作为外国人去和他们沟通,有语言和文化上的优势,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融入。我的目标是在任期内,尽可能地帮助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商业上建立联系、取得更多合作进展。”
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贺励平对中国尤其是大湾区的发展成就赞不绝口。他以中国高铁为例,“中国的高铁很好很长,想去哪里都很方便。假期时,我很喜欢坐高铁出游,最远去过哈尔滨,以后还想去西藏和新疆。除此之外,中国的网购、线上支付也非常便利,回到德国时,我还会有些不习惯。”
“大湾区的发展成就令人赞叹。从广东制造到广东创造,创新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引擎。”每每向外国客户介绍大湾区时,贺励平总是细细介绍,努力让外国客户迅速对大湾区有一个直观的概念——一片广大的、发展迅速的、充满勃勃生机的沃土。
贺励平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还有很多潜力等待挖掘,他的招商工作所面向的国家不断增加、行业更加细分,招商重点也从关注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转变。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内容让他始终热情满满,“我的工作、生活重心都在中国,我希望能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我爱中国。”
“为科研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本报记者 戴楷然
“粤港澳大湾区处处充满机遇,这里的开放与包容,为科研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马来西亚籍研究员蔡佩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在广州生活了4年多时间,深切感受到大湾区的快速发展,这里已成为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