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很多国家,尤其是缺乏战略纵深的国家都意识到:一旦发生战争,军用机场将是首批被攻击的目标之一。为了减少战损、保持反击的能力,这些国家将交通干道打造成具备战机起降能力的战备公路。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对空军在战备公路上的起降能力十分重视,从1986年开始进行了7次类似的演习,被称为“激流系列演习”。

一、激流演习

“激流系列演习”的选址比较固定,都是在新加坡坦加空军基地附近的林厝港路进行。由新加坡空军司令部主导,主要由空军战机、技术地勤、外围警戒、民事警察4类单位共同配合。

之所以选址在林厝港路,主要是因为这条战备道长2500米、宽24米,能够满足新加坡现役战机的起飞降落要求。在验证战备公路起降的同时,空军也在练习同时间的空域管制能力。

“激流系列”从1986年到现在共举办了7次,平均4年举办一次。这个同奥运会间隔时间一样长的演习得到了新加坡空军各部的高度重视,各主要战机中队都派飞机机参加过演习,包括49中队和142中队的F-15SG战机;140中队和143中队的F-16C与145中队的F-16D战机。

由于F15高昂的价格,除美国外,早期使用的国家只有以色列、日本和沙特阿拉伯。受外销数量较少的影响,F-15此前没有专门的外销版本。

后来新加坡提出采购需求,此时美国已经开发出了F15E“全球鹰”版本。通过在F-15E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减配,再加装主动相控阵雷达、头盔显示系统、高精度瞄准吊舱等先进设备,出口到新加坡的版本名为F-15SG。

在以往的“激流演习”中,新加坡空军也曾操作过A-4对地攻击机和E-2预警机。其中E-2预警机降落后可以折叠的机翼成为了当时媒体一度关注的焦点。

二、技术地勤部分

演习中的技术地勤部分比较复杂,主要装备为机动拦截装置、机动塔台、太阳能跑道灯以及异物清理车。

机动拦截装置系统约8吨重,主构成物就是拦截钢索,当战机尾钩碰触到拦截钢索时,内部的刹停装置将马上启动,以缩短战机降落距离。这套系统最大的特色便是机动灵活,可以随着任务地点的不同而调整安放地点。

机动塔台就是一个可以升至4米的液压升举平台,狭小的空间内可以容纳最多6名空管协调人员,负责操作各类仪器与导航,内部设计有气象、气压和气温感测器。电力由固定发电机或是移动发电机车供应。

这套系统在2005年的印尼地震中实际应用过,当时经历地震的印尼班达亚齐机场的指挥塔台被震坏,后续飞机的管制工作都由机动塔台完成。

太阳能跑道灯分为两部分,一种是从字面上看就能理解其功能的“可携式太阳能机场灯”。这种无缆线的太阳能灯可供电8小时,在整个林厝港路以每70米的距离配置了38具。这种灯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线缆,摆放时减少了诸多限制。

另一部分是为飞行员提供降落参考用的精确进场路径显示灯,被部署在林厝港路的跑道两侧(首尾共四具)。这种显示灯以红白两种颜色的灯号显示,战机一般进场角度为3度,透过灯号可供飞行员参考,可及时修正进场角度。路径显示灯通常位于飞机驾驶舱视野的左侧,由发电机或是太阳能板供电。

另一个重要的装备是异物清理车,除了大众所熟悉的“扫街”功能外,这种单人操作的车辆前方为磁性挡板,可吸入散落的螺丝、螺帽、螺栓等金属物体,减少整体异物清理的时间。

三、其余部分

外围警戒部队主要负责演习区域周边的警戒巡逻,演习场周边用2800米长的有刺铁丝网包围,内有士兵和警犬警戒。除了避免闲杂人等进入外,也防范野生动物接近。更外围的封路与交通管制则由警方和路政单位负责。

民事部门主要是指路政和警察单位,在演习过程中林厝港路这条交通干道共计有153个路灯、 58处路标、12个公车候车亭、14处横跨道路上方的提示栏和1200米的公路护栏被移除。

这些干扰飞机安全的障碍物都能够在48小时内被移除与复原。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号称整个外围保证只用了军方110名官兵,但路政和受雇于政府单位的警察和其他劳工并未列入计算,实际上参与人数超过千人规模。

四、新加坡的特色

新加坡空军非常强调机动化,机动塔台与机动拦截装置都是特色。在南亚震灾时,机动塔台还有部署到境外的实际经验。而机动拦截装置也可一并带走,算是一整套的战术思维。

有些国家将战备公路打造成为了半固定式起降场所,其搭配的公路拦截索都是固定式的。虽然这样的设计便于日常维修,战时布置也降低了准备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因为战备公路的存在意义一则是备用;一则是出其不意。如果自己的机场和跑道能被敌人摧毁,那么敌人也不介意多用些炸弹再把这些标准的战备公路也一并摧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