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再好,可能都没有用。
总觉得韩国是一个特别倒霉催的地方。
因为韩国人总是喜欢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前几个月中国高考季的时候,网络上都在讨论韩国的“地狱式高考”对韩国学生的摧残。
▲韩国一高中前,后辈为参加高考的前辈行大礼
因为考入顶尖大学,是所有韩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也是韩国高中生们自己的梦想。
所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就想进那几所名校,富人家庭就疯狂砸钱给孩子补习,各种找关系走后门进名校,穷人家庭只能干瞪眼。
似乎为了体现教育公平,韩国政府出了个大招:2025年前,将所有精英高中转变为普通高中,实现高中义务教育。
天下为公了,富人家庭想砸钱也没地方砸了,穷人孩子也不用干瞪眼了,全体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了,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好事。
然而,这是在走向另一个极端。
高中实行义务教育,韩国社会存在的教育问题就都解决了吗?
到时候找工作都可能要靠“补习”了!
1
韩国社会的病不治好,
改革高中并没什么用
发源于中国隋朝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上也产生过深远影响。
但影响最深的,就是古代朝鲜。
与中国不同的是,古代朝鲜几乎是全民热衷于科举考试,而且考得更频繁,更激烈。
据《经世遗表》记载,朝鲜儒士丁茶山曾写道:中国以十三省之广,取士不过三百余人。我邦幅员不及中国二省,却及第三十三人,进士二百人。或连年不断,或一年再举,及第出身者,弥满国中。
翻译成白话大意就是说,中国那么大,科举取士一次不过三百人,朝鲜巴掌大的地方,也要取三百人,而且一年还要考几次,考得比中国还频繁,最后满国上下全是及第出身了。
可见历史上朝鲜和高丽王朝时期,韩国人对于科举考试的迷信之深。
历史记载显示,从公元958年到1894年,科举考试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936年之久。
千年之久的热衷科举,为古代韩国贡献出了特别多的儒士和官僚阶层,然而,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此庞大的儒士与官僚群体并未促进古代朝鲜的发达与进步,这些清流结党分派,互相之间吵来吵去,当西方殖民者登陆时,朝鲜迅速沦为殖民地。
反观韩国今日的高等教育,与古代朝鲜时期的科举迷信,有着某种相似性。
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数据,预计2020年,25岁到64岁的韩国人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将达到50%,一半都是大学生。而在25岁到34岁的韩国人中,98%具有大学专科或本科学历。
年轻人几乎都是大学生。
而与“全民超高学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每4个韩国青年人中,就有一人失业。
有200多万的本科毕业生在韩国无业可就,只能“家里蹲”。
▲韩国青年(满15岁-29岁)失业率高达9.2%
韩国真的无业可就吗?
并不是。
由于出生率全世界最低,韩国是世界上劳动力缺口最大、最紧急的国家,没有之一。
据韩国官方研究数据,从2020年开始,韩国将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到2060年,劳动力缺口将达到900万,占韩国总人口的20%。
现如今,每年在韩国务工的外国籍劳动力就达到90余万。韩国政府还在以各种办法吸引外国籍劳动力来韩国,以填充缺口。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一方面是韩国有几百万的劳动力缺口,没人干,还要从外国吸引劳动力。
另一方面,是韩国本国年轻人怀揣着本科甚至研究生博士文凭,却找不到工作,家里蹲。
▲首尔江南区COEX召开的就业博览会上,一位求职者正在查看招聘广告。
2018年,韩国只招聘4953人的公务员考试中,有20万韩国年轻人报名,有报道称每4个韩国年轻人中就有一人在准备公务员考试。
▲韩国人才都去考公务员了,国家“很受伤”
在韩国的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着当公务员、进三星等大财团的思维习惯,甚至许多年轻人非公务员不当,非大财团不去。
据福布斯中文网报道,韩国最大的快递公司大韩运通公司的“快递小哥”中,有22.5%年收入超过46万人民币,甚至在首尔有的快递员年收入超过230万人民币。
▲CJ大韩通运快递员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白云飞摄
这说明其实韩国国内还是有大量的就业机会,甚至是高薪就业机会。需要韩国年轻人放下面子和偏见,放下浮夸的幻想,去接触真实的社会。
最典型的一个故事,就是《第一财经日报》曾报道,一名韩国博士毕业生去应聘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因为韩国的环卫工人福利很好,享受公费医疗和养老保险,其实为了生存这本来无可厚非。
可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却辛酸地觉得“对不起父母”,因为父母无怨无悔供他读书多年,绝不是为了让他去扫大街当环卫工人的。
▲韩国环卫工应聘
似乎他只有当上韩国总统才是“对得起父母”的。
他明明可以高中毕业就去应聘当环卫工,从本科读到博士这些年赚的钱说不定都买房了,之所以要一直辛辛苦苦读到博士,还不是因为父母和自己都怀着“读完博士进三星或去当公务员”的幻想。
而美国有1500万人在餐馆行业工作。有50%的美国年轻人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餐馆打工。
服务业是和消费者距离最近的行业,并不低贱,也不丢人。
显而易见,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体面的、光鲜的、高薪的、不累的、轻松的、最好是不上班直接就发钱的工作。
韩国总统文在寅更是火上浇油,他说:“年轻人大量失业,将是这个国家的灾难。”
这个分析是对的,可是下一句就很不靠谱了。
“韩国政府将在未来5年中新增10万个公务员招聘机会,解决年轻人的就业问题。”
▲韩国总统文在寅
这下好了,本来还在准备找工作的韩国年轻人,都去备考公务员了。
当中国的年轻人都在自主创业、做快递员、当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为自己的生活脚踏实地地努力的时候,韩国的年轻人都在梦想当公务员混进官僚体制一劳永逸。
我仿佛看到了几百万个古代朝鲜儒士复活了。
高不成、低不就,还全都梦想当上公务员,才是韩国年轻人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而正是这些偏见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越是如此,越是全民都往最好的几所大学挤,高考就越是地狱,越是会有各种精英高中、天价补习、走后门招生。即便取消了精英高中,也无济于事。
2
韩国人应该反思的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过度教育
韩裔斯坦福大学教授申基旭在新加坡《南华早报》撰文指出,韩国真正的问题,恰恰是“过度教育”。
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而狂上补习班,为了获得公务员、大企业等白领职业而参加入职考试,入职后还要参加升职考试,各种“科举考试”让韩国年轻人喘不过气。
▲韩国公务员考试补习班座无虚席
申教授写道:“由于韩国过度的学习文化,青年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进入真正的社会。”
爱学习是一件好事,但显然,过度学习并不是一件好事。
正如前文所言,韩国目前是OECD国家中本科以上高等学历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但这并没有让韩国经济变得更好更活跃,相反让韩国年轻人疲于奔命,想要出人头地,就要比平均水平更高。
从这个角度说,韩国的高考地狱其实丝毫不值得同情,都是自己选的。
梦想着鲤鱼跳龙门,梦想着超越别人,梦想着做人上人,那条路必然艰辛。
尽管戛纳获奖电影《寄生虫》因为戳破韩国贫富差距问题而备受关注,但一个事实是,韩国的基尼系数(反映贫富差距的系数,系数越高差距越大)在OECD国家中并不算很高,比英国、美国、墨西哥、智利等国都低。
▲《寄生虫》剧照
但是却没看到英国美国或是墨西哥的孩子们出现高考地狱和全民补习。
所以不得不说,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至深的韩国“过度学习”文化,某种程度上加重了韩国年轻人的生存艰难。
同为发达国家,和制造业强国,相比韩国的全民高学历、全民高失业,德国的本科以上高等学历人口并不高,最高的慕尼黑也才33%,某些地区只有19%。但年轻人就业率却在OECD国家中排名靠前。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成了提高就业的法宝。
类似的例子还发生在澳洲。澳洲全民的高等学历人口比例大概只有25%,远远落后于韩国。
但在澳洲,许多技术类工作却收入很高,而且并不要求大学文凭。
比如前不久澳洲许多城市的机场招聘空管员,招聘中明显写只要12年级毕业(高中毕业)即可,会有专门的培训教他们适应岗位。
这种“不过度要求高学历、实事求是招人”的招聘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政府应该立法,禁止企业过度肆意提高招聘门槛,本来是高中生就可以做的工作,非要研究生不可,最后只能逼着全民都去考研,考生遭罪,家庭经济压力大,水涨船高之后大家都拿着高学历,就业形势也并不会好到哪里去,那是对社会资源和家庭财富的一种极大浪费。
再比如根据澳洲职业网站的统计数据,2017年,澳洲律师的平均年收入是6.9万澳元,大约30万人民币。然而矿工的平均年收入是10万澳元,大约50万人民币。心理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也是6.9万澳元。
▲澳洲人最新年薪大数据
各个职业收入差距不大,白领甚至还不如蓝领技术工人,这使得澳洲大量年轻人没有千军万马都憋着考清华北大的冲动,高中毕业学个技术认证,就可以收入不菲,买房安家,过上舒适自由的生活,自然也就不存在高考地狱。至于钱多没处花,特别有追求的,有家族文脉需要传承,一定要读个文学博士后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的,纯属于个人意愿。
如此一来,全社会都轻松了。大家都松绑了。
所以,韩国的现象特别值得中国反思,全民高学历、全民挤高考是否值得,代价几何。
3
韩国人最需要放下的,
是他们的“儒士思维”
为什么是“儒士思维”?
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觉得“体力劳动是低贱的”,觉得只有“科举高中进入官僚体制”才是成功的人生。
韩国人需要放下的执念,恰恰是这种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
韩国总统文在寅宣布取消精英高中,宣布公务员扩招,听起来似乎是在打造公平社会,然而某种程度上是在加重韩国的就业矛盾和恶性循环。
就算没有了精英高中,还有SKY(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精英大学,没有精英大学,还有三星等精英财阀。文在寅不可能把所有的韩国大学都变成首尔大学,也不可能让所有韩国人都进入首尔大学成为潘基文的同学,也不需要。
▲截图来源:纪录片《印中法德的高考》
教育是果,不是因。
明明是一个高中生就能干的活儿,企业却摆起架子必须招研究生,全社会又热衷考试考公务员,最后大家没办法,为了工作,就只能去考名校。
教育永远只是照见社会真实嘴脸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嘴脸没变,文化的嘴脸没变,整天没完没了改革教育擦镜子,有意思吗?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古尔齐亚
责任编辑: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