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12月抵达加纳首都阿克拉以来,中国援加纳第八批医疗队已救治门诊急诊病人逾1000人次,手术149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5人次,外出义诊9次,服务2000多人次,他们以敬业和奉献精神为改善当地人民的基本医疗状况作出贡献,用最真挚的方式让中非友谊代代相传。

  一支技术过硬的年轻专家型队伍

  加纳首都阿克拉东郊的泰谢镇,众多低矮的平房中,一栋红屋顶的楼房建筑格外醒目。大门门柱上,刻有中国和非洲地图的“中国—加纳友好医院”的铭牌一尘不染。大楼前,中国和加纳两国国旗迎风飘扬。

  伴随着一声啼哭,一个9斤多重的巨大儿在手术室里降生。中国和加纳两国的妇产科医生与麻醉师精准配合,顺利完成一次剖宫产手术。经历难产的普林西斯醒来后看到孩子十分感激,要求和中国医生合影留念。

  眼科门诊,医疗队队长刘求红正在为加纳学生检查眼底;内科住院病房,杨德福和罗川晋两位医生正带着当地实习医生查房;手术室外,刚结束剖宫产手术的妇产科医生宗利丽和麻醉科医生张勇正准备下一台妇科手术;装饰着紫色气球的新生儿科病房气氛温馨,不久前降生的三胞胎正在暖箱里熟睡,范伟堂医生正轻柔地检查他们的心肺情况;中医门诊,陈广贤医生在为中风后遗症患者行针;外科门诊,吴健瑜医生和影像科梁艺医生为加纳医生耐心讲解演示……

  近一年时间里,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出的11名医疗队成员都是这样在各自岗位工作着。这群来自中国的白衣天使平均年龄40.5岁,都有硕士以上学位和长期临床经验,是一支技术过硬的年轻专家型队伍。

  对非医疗卫生援助进入“快车道”

  中国—加纳友好医院属加纳卫生部,是科室完备的普通市级医院,拥有病床141张、医生29人、护士近200人、助产士约50人、药师4人,解决了阿克拉郊区超过26万居民的看病难问题。

  这所医院被誉为中加两国合作的结晶,其硬件设施为加纳人所称道。记者在医院看到,这里绿树成荫,通风良好,虽然当地气候炎热,但室内并不憋闷。医院内步道隔断墙上,装饰着代表加纳文化的独特符号,显示出建设者的用心。住在医院附近的居民托尼·怀特说:“这所医院守护着附近社区民众的健康,我们喜欢这所中国医院。”

  中国—加纳友好医院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为非洲援建的30所友好医院之一,由中国政府援助修建,2010年12月建成启用,是30所医院中最先竣工的一所。加纳时任总统马哈马高度评价这所医院的作用:“由中国政府援建的这所现代化综合医院有助于加纳早日实现提高医疗条件和服务质量的目标,这也是加纳政府的优先考虑事项。”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对非医疗卫生援助进入“快车道”。通过经验分享、技术合作和各种形式的援助项目,中国致力于支持非洲国家提升卫生事业自主发展能力。近年来,中国在加纳开展“爱心行”“光明行”和“中加妇幼健康工程”等项目,让“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中国援外医疗模式在加纳开花结果,中国—加纳友好医院许多医生都曾赴华学习。不少曾在华学习的加纳医学生学有所成后回到自己的祖国实习执业。

  曾自费在中国沈阳学医的斯蒂夫·奥蓬正在内科病房查看检验报告。他说,“我现在负责诊治内科住院病人。在中国学到的知识非常实用。”艾福阿·汤普森在中国学成归来后,今年开始实习,她希望毕业后能回到中国—加纳友好医院工作。

  中国—加纳友好医院里,记者见到几位来自欧洲的志愿者。德国小伙子本杰明学习急救护理,来非洲服务半年。“在和中国医生朝夕相处中,他们的礼貌和善、敬业负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就是天使。”

  乔伊斯·卡诺尔是中国—加纳友好医院的高级麻醉师,曾赴中国广州接受培训。“去中国前,我曾在美国和欧洲工作过。相比之下,中国的医术可操作性更强。”最令她感慨的是,“我们从中国同行身上学到了许多。在非洲,医生和护士这样的专业人才很容易被吸引到欧美国家,但我愿意在祖国坚守,因为中国医生不远万里来帮助我们,我们加纳人更应该留下来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美好。”

  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中国援加纳医疗队和中国—加纳友好医院,是中非医疗合作的缩影。今年是中国医疗援外的第五十六个年头,截至目前,中国累计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71个国家派出医疗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其中为非洲培训医务人员8万人次。曾先后有51位中国医务人员为援外医疗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