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国际 1970-01-01 08:00 的文章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最好永远都可以没有烦恼和忧愁。

所以许多父母都会有意无意的避免孩子接触到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也忌讳在孩子面前谈论死亡。

如果好奇的孩子总是追问的话,父母也会说一些模糊的言辞而不会正面回答。父母们都是下意识这么去做,却不知道这到底对不对。

微博上有一则事例让我们深思。有一个不幸的小女婴,他一出生就没有自己的父亲。原来,他的父亲是一名美国陆军士兵,却在阿富汗的战场上不幸阵亡。而在他阵亡的前一周,他刚刚收到自己即将成为父亲的消息。

可是还没有高兴多久就离开了人世,没有来得及见女儿一面。现在孩子刚出生不久,他的战友们去看望了她们母女并且为她拍摄了一组温馨的照片。第一张照片是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战友们整齐的站在母女俩后面敬礼,先她们致敬,后面两张是战友们抱着孩子的照片,可以看出战友们对孩子的喜爱和呵护。

还有一张是战友们都伸出双手,将孩子托起,为孩子拍摄的照片,背景就是战友们的一双双手。代表着对这个小女孩的守护。将来,孩子看到这些照片,听到爸爸的故事,也会帮助她正确的面对死亡这个话题。

父母们也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灾难和死亡。父母在这件事上通常会有一些委婉的方式。而这些方式往往都是不可取的。

⑴把死亡编造成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够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从而隐藏了世界的残酷。父母们选择以一个美丽的童话来诠释死亡,的确是让孩子避免去面对了死亡的残酷。可是这样做让孩子不能正确的认识真实的世界,当孩子之后必须面对生活的残酷的时候,就可能会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

⑵用“去很远的地方旅行了”来代指

带孩子询问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家长这样的说法让孩子比较能接受。可是孩子还是不能真正的明白死亡的含义。时间久了,可能还会有“你去旅行也不带我,不和我告别”、“怎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等疑问,从而心中产生不满和埋怨。所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恰当。

⑶说死亡是“永远睡着了”

父母这样的说法让可能孩子搞混了睡觉和死亡。所以孩子很可能会害怕睡觉,担心自己也一睡着就醒不过来了。所以这种方法是完全错误的,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分清楚睡觉和死亡的概念,不要让孩子恐惧睡眠。

父母们应该面对这个问题,正确引导孩子认识死亡,不能含糊其辞。但是让孩子认识死亡是有一定的技巧的。要分年龄段来让孩子认识这个问题。

⑴婴幼儿(0~4岁)

这个时候孩子并没有死亡的概念,所以家长们直接解释孩子也不会懂。

家长可以运用孩子身边的一些事情来做比喻。比如孩子的玩具弄坏了,再也修不好了,就是死亡了、水果坏掉了,要扔掉了,就是死亡了。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死亡有一个浅显的认识。

⑵学龄前(4~7岁)

孩子在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

所以家长让孩子认识危险和死亡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时候家长可以用宠物来做例子,让孩子认识危险和死亡,让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险的事。

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让孩子明白保护自己安全的重要性。

⑶上了小学(7~13岁)

小学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家长不必再用比喻来让孩子理解死亡的概念。家长可以直接和孩子谈这件事,要用科学的正确的观念让孩子来深入了解死亡。

家长可以带孩子观看自然纪录片、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或是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让孩子正确认识到人和自然界的生老病死。这样给孩子科学而平静的介绍死亡,反倒会让孩子容易接受。

家长在面对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父母应该严肃庄重,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无所谓的,要让孩子学会敬畏死亡。

但家长也不能太过严肃或是表露出自己对死亡的恐惧。这会让孩子也惧怕死亡。要让孩子知道死亡是一个自然的事情,所有生物都会老去、死亡、不能再工作,生活。

死亡这个话题,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必谈之色变。不妨通过一些绘本图书从各个方面来指导孩子。

市场上也有许多相关的绘本,从灾难、亲人去世、宠物的离世、大自然中的生死等各个方面来讲述一个个关于死亡的温馨故事。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来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这些东西,懂得生命、懂得死亡。

死亡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它也是一种最自然,最正常的事情。我们希望孩子平安又快乐的长大,永远远离死亡的威胁。可是我们却不能不让孩子认识和了解死亡。只有孩子自己懂得这些事情,他才能珍惜自己的生命,重视自己的安全。在面对死亡时也能够坦然而不至于绝望。家长们都应该重视起来,让孩子正确的认识死亡,教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