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拆迁的话题在世界各国都是热门,比如上个世纪末,法国政府就曾收到过来自南部阿韦龙省博祖勒镇的联名信,要求政府介入并限制随意闯入小镇的游客,因为再这么放任下去,小镇“文化与教育中心”乃至整个居住区都将面临垮塌,影响小镇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博祖勒镇是个不足3000人口的小镇,坐落于200万年前因冰川消融而露出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岩层上,在16世纪法国南北战争(又名胡格诺战争)爆发前,这里一直是葡萄酒和小麦的大产区,是近代法国南部最大的“粮仓”之一。
法国南北战争一共打了30多年,对“粮仓”的争夺也愈演愈烈,各个王权之间的仇恨演变成“得不到就烧掉”,博祖勒就是其中被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居民们不得不迁居到峡谷边,因为大火来临前可以顺着绳索下到峡谷底部逃生。
峡谷尽头有个天然形成的马蹄状峡湾,早在公元9世纪时就有西法兰克贵族在这里修建城堡,由于峡湾的石灰岩地质容易在风吹日晒和雨水冲刷下垮塌,城堡最终变成危宅而被废弃,小镇居民遂利用其易守难攻的位置改建成避难所,从此居住至今。
意外的是,居民们发现在悬崖边居住还有很多好处,峡谷底部往上刮的风不仅不会潮湿,还会把峡谷内的花果香味带到地面来,一年四季冬暖夏凉又可随时逃难。从此,越来越多的小镇居民把房子建在悬崖边,成为南法一大特色。
在多年战乱中受损严重的小镇居民,投票签署了一项协议:“马蹄形峡湾边的土地与房屋,只能在本地居民间置换交易,以免战乱逃生时出现意外”。这个协议保留至今仍在执行,但期间也有一次例外,曾短暂收留被拿破仑三世流放的雨果。
在马蹄湾角落有栋毫不起眼的石灰石小屋,是维克多·雨果以三首诗歌置换而来,这三首诗后来都被写进长篇小说《克伦威尔》中,博祖勒镇从此在法国小有名气。当无数粉丝赶来瞻仰“旧居”时,却被居民们在近百米悬崖生活的情形所震撼。
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祖勒镇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在翻倍,巅峰期达到一年几十万的火爆程度。游客疯狂涌入自然也带本地带来酒店餐饮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悬崖石灰岩层的垮塌,经过检测后才得知岩层承受力已接近极限。
为避免意外,小镇居民集资在悬崖边浇筑水泥铺上石板路,但仍然无法避免路面下的岩层被雨水侵蚀,部分区域已多次出现下陷,这才有了上个世纪末的联名信事件。但法国政府却表示无能为力,因为整个小镇都是私有土地。
原来,法国是二战后最早发起私有制土地的国家之一,实行终身纳税土地制,只要仍在纳税期的土地产权就受法律保护。但博祖勒镇却不一样,早期在王室贵族中多次易手,导致产权诸多争议,后期列为自治市允许自行立法。
换个说法就是,博祖勒镇的土地归属市镇集体共有,居民纳税上交给自治政府后用在修路铺桥等基础建设上。法国政府并未收取税赋,却要负责居民的养老保险以及医疗教育等支出,因此拒绝了“要求政府介入维护”的请求。
虽然拒绝了,但法国政府还是拨款对国家文化古迹之一、建于12世纪的圣法斯特教堂进行修缮,也就是居民们所说的“文化与教育中心”,几乎所有小镇婚丧庆祝等集体活动都放在这里举行,也是小镇居民最有情怀的公共区。
除此之外,法国政府拒绝对小镇另行拨款,更别提加固石灰岩要追加大笔投入。而小镇居民根本负担不起如此高额的费用,曾有提议将小镇列为收费景点对外卖票又被否决,姑且不论商用土地要高额纳税,小镇地质也经不起如此折腾。
欧洲地质学协会的最新报告指出:“马蹄湾具有典型地质考古意义,除非大量采用特殊材料加固,否则会大面积垮塌引发连锁反应,直至整个小镇都会消失”,敦促妥善处理时还预估了费用要11亿欧元(86亿人民币),导致法国政府称其是“最难拆迁的小镇”。
也有提议用这笔钱将小镇整体拆迁,从此一了百了,反之即便耗费巨资加固也无法大规模开放参观,后续维护还要长期投入。博祖勒镇居民也在面临左右为难的选择:要么拆迁要么维护,但投入的86亿是肯定没有收益的。
除此之外,您还有更好的办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