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护航“输水长城”
原标题:科技创新护航“输水长城”
水利部发布消息,截至2月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地区调度了超过黄河一年的水量。
南水北调工程是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一座世纪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南水北调工程,强调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建成通水,长度跨越数千里,如同筑起一道“输水长城”,为沿线人民送去甘甜南水。如此长的距离,如此大的调水量,靠什么实现,又靠什么来保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实施科技创新举措,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守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一眼遍观泵站、一耳遍听机组
远程监控1键1分钟开启1台机组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2899公里,配套的节制闸、退水闸等设施更是数量众多。对于这样庞大的工程和复杂的系统,管理维护的难度可想而知。
王素娟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穿黄管理处的巡查员,她还记得,过去,他们对工程进行巡查维护全靠人工监管,而如今,信息化、智能化的系统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人员管理一个不少,问题管理一个不落,过程监理一个不缺,标准执行一个不漏”的精细化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在王素娟负责巡护的渠道上,每隔500米到1000米,就能看到一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隶属于中线工程庞大的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是系统在前方一线的“眼睛”。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中线工程全线共有各类在用监测仪器8万余支,其中内部监测仪器4万余支、外部测点接近4万个。在渠道内的水流之下,还有各种身手灵活、视觉敏锐的水下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通过900余个测站、1500余台测量控制单元,实现4万余个监测仪器的自动采集,对8万余监测设施的监测数据和成果进行管理。各级管理机构的值班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通过电脑屏幕看到工程一线的情况,系统还能够自动捕捉异常,做到问题早发现。
不仅仅是中线工程,在东线工程,远程监控等智能系统的运用也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的便利性。
在东线工程沿线最大的调蓄湖泊——洪泽湖畔,坐落着南水北调东线第三梯级泵站——洪泽泵站。作为控扼洪泽湖水流的忠诚“守门员”,洪泽泵站集调水、防洪、排涝、发电等功能于一体,装机容量为江苏境内南水北调工程之最。洪泽泵站管理所近年来一直在致力打造智慧站区,以信息化助力工程运维。在先进的管理和科学的调度下,洪泽泵站自2013年建成后到2022年年底,累计调水、抗旱近40亿立方米,从未出过差错。
2月5日早晨七点半,洪泽泵站管理所的值班班长管湑松来到中控室。他轻点鼠标,打开电脑大屏幕,站点的各项情况便映入眼帘。利用“自控制、自报警、自保护、自诊断”的功能监控系统,管湑松开始了一天的“云巡视”工作。
“这套操作系统的组态软件、保护装置等都采用的是国产自主安全可控产品,是运行值班人员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一眼遍观泵站,一耳遍听机组’。”管湑松说,以前,监测工作依赖于工作人员到现场巡视巡察,依靠人眼时时紧盯机组来发现问题,不仅十分辛苦,而且效率不高。如今这套系统通过上千个测量点采集到数据,再引入系统内部进行逻辑运算,就能实现对泵站工程的综合研判分析。一旦发现问题,系统就可以为运行人员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保证泵站的运行安全。
“近年来,为了能够实现智能运管,江苏水源公司不断推动工程数字化管理水平提档升级,建成南水北调江苏智能调度系统,成功实现大型泵站群‘1键1分钟开启1台机组’的远程监控模式。”管湑松表示,“除了远程监控,无人机巡堤技术也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此外,洪泽泵站管理所还用电子门卫取代了人力,这些都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未来,随着信息化程度提高,南水北调洪泽泵站或能将更多运行人员从倒班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无惧冰雪、不怕暴雨智慧调度保质保量输送清水入户
一排排电脑整齐摆放,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有序地工作;墙面中央巨大的蓝色大屏上,输水渠道模型图壮观无比,图上数据还在实时更新。这就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公司总调度中心内的场景。